算命師傅推薦
心理指引2025|5大專業建議:從心理急救到抑鬱症全面支援
在2025年的快節奏生活中,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關注。本文提供最新的心理指引,涵蓋心理急救技巧、抑鬱症應對策略等專業建議。香港紅十字會等機構的研究顯示,掌握正確的心理支援方法能有效緩解危機情況。我們將深入探討5大重點:包括識別心理危機信號、即時心理急救步驟、長期心理支援資源、抑鬱症專業治療途徑,以及香港社區心理服務網絡。無論您是專業人士或一般市民,這些實用指引都能幫助您或身邊的人渡過心理難關。
詳細內容
心理指引 - 心理急救

關於心理急救的專業插圖

心理急救5步曲

心理急救5步曲

喺2025年嘅香港,面對精神疾病同心理壓力嘅個案持續上升,掌握心理急救技巧已經成為社會大眾嘅必修課。無論係遇到抑鬱症發作嘅同事、經歷創傷後壓力症候羣(PTSD)嘅親友,抑或係受特殊教育需要困擾嘅學童,以下5個步驟可以幫你即時提供情緒支援,甚至預防危機惡化。

第一步:安全評估與基本需求確認
心理急救嘅首要任務係確保當事人嘅人身安全同基本需求。例如,若發現有人因職業病引發情緒崩潰,應先檢查環境風險(如職業安全衛生署指引中提到嘅工作場所危害),並協助解決即時問題(如飲水、休息空間)。香港紅十字會建議,對創傷後壓力症患者更要留意自殘或逃避行為嘅徵兆,必要時聯繫校本教育心理服務或專業機構介入。

第二步:積極聆聽與非批判性回應
呢一步強調「陪伴」而非「指導」——透過開放式問題(如「你而家最需要咩?」)同肢體語言(點頭、眼神接觸)表達接納。教育心理學家指出,受精神疾病困擾嘅人往往害怕被標籤,因此避免使用「你太敏感」等評價性語言。實例:當同事因工作壓力爆喊,與其急住比建議,不如簡單講「我喺度聽你講」,配合社會心理支援原則中嘅「情緒正常化」技巧。

第三步:心理壓力評估與專業轉介
初步安撫後,需系統評估當事人狀態。可參考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嘅「心理壓力反應量表」,觀察睡眠、飲食、社交退縮等指標。若症狀持續(如超過兩週情緒低落),應鼓勵佢哋使用精神健康服務,例如教育局合作嘅校本教育心理服務,或職業安全衛生署為在職人士提供嘅心理諮詢。記住:心理急救唔等同治療,重度抑鬱症或PTSD需臨床心理學家介入。

第四步:實用應對策略與資源連結
提供具體工具協助管理當下情緒,例如:
- 教導「5-4-3-2-1」感官接地法(講出5樣見到嘅嘢、4樣摸到嘅嘢等),適合創傷後壓力症發作時分散注意力
- 分享壓力管理Apps或香港紅十字會嘅自助手冊,強調自我照顧嘅重要性
- 對SEN學童家長,可建議教育局嘅「靜觀練習指南」等心理教育資源

第五步:持續跟進與復元支援
心理急救嘅效果取決於後續行動。例如:
- 三日後WhatsApp關心一句:「你今日食咗藥未?需要陪你去覆診嗎?」
- 協助制定預防性工作計劃,如與公司HR商討調整職業病患者嘅工作量
- 參與紅十字會嘅「心理支援義工培訓」,學習長期陪伴技巧

關鍵提醒:心理急救員自身亦需專業督導,避免替代性創傷。香港職業安全衛生署2025年新指引特別提醒,企業應為內部支援者提供減壓小組,平衡人際關係付出與自我保護。

呢套「5步曲」結合咗本地化資源(如教育局同紅十字會工具)同國際實證方法,無論係職場定學校場景都能靈活應用。記住,你嘅角色唔係代替專家,而係搭建一條通往復元過程嘅橋樑。

心理指引 - 抑鬱症

關於抑鬱症的專業插圖

壓力管理新法

壓力管理新法:2025年香港最新心理支援策略

面對香港快節奏生活同高壓工作環境,心理壓力評估壓力管理已經成為都市人必學技能。根據香港紅十字會2025年最新調查,超過60%受訪者表示長期受情緒支援需求困擾,而創傷後壓力症候羣(PTSD)個案更比往年增加15%。針對呢啲情況,本地同國際組織如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推出咗多項創新介入方法,例如結合科技嘅心理急救訓練,透過VR模擬高壓情境,幫助市民掌握即時應對策略

校本教育心理服務亦成為預防青少年抑鬱症嘅關鍵。教育局聯同教育心理學家設計嘅「校園靜觀計劃」,教導學生透過呼吸練習同積極聆聽技巧,減輕考試同人際關係壓力。特別係針對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計劃會加入個別化社會心理支援,例如感官調節工具同小組輔導,減少因壓力引發嘅行為問題。職業層面亦唔可以忽略——職業安全衛生署2025年新指引強制企業為員工提供精神健康服務,包括定期安全評估同壓力工作坊,預防長期職業病如焦慮症。

個人層面嘅自我照顧同樣重要。專家建議採用「微減壓法」,例如每日花5分鐘進行心理教育推薦嘅接地練習(Grounding Techniques),專注於當下感官體驗以中斷焦慮循環。另外,復元過程中建立支援網絡亦係重點,可以參與香港紅十字會嘅社區小組,學習同儕專業督導下嘅情緒表達技巧。值得一提嘅係,2025年新興嘅「壓力可視化」工具(如穿戴式裝置)能即時監測心跳變異率,幫助用戶識別觸發點並調整基本需求如睡眠同飲食。

最後,針對創傷後壓力症患者,跨專業團隊會結合認知行為治療(CBT)同神經反饋訓練,重點改善大腦對威脅反應嘅敏感度。例如,部分機構引入AI聊天機械人提供24小時情緒支援,配合真人心理支援跟進,填補傳統服務嘅時間空隙。無論係個人定社會層面,2025年嘅壓力管理趨勢都強調「早介入、多面向」,從預防性工作應對策略形成完整防護網。

心理指引 - 香港紅十字會

關於香港紅十字會的專業插圖

職場心理自救術

職場心理自救術

喺香港呢個高壓社會,職場壓力隨時觸發心理急救危機,由輕微焦慮到嚴重嘅抑鬱症甚至創傷後壓力症候羣(PTSD)都有可能。根據香港紅十字會2025年最新調查,超過四成打工仔曾因工作出現情緒崩潰徵狀,而職業安全衛生署亦將「職場精神健康」列為職業病預防重點。咁點樣喺公司環境中實踐自我照顧?以下係一啲實用嘅應對策略壓力管理技巧:

當你感到壓力爆煲,不妨試吓「5-4-3-2-1」感官接地技巧:集中留意5樣見到嘅物件、4種聽到嘅聲音、3種觸摸到嘅質感、2種聞到嘅氣味同1種嘗到嘅味道。呢個方法獲教育心理學家推薦,能快速紓緩急性焦慮。另外,校本教育心理服務亦提倡「積極聆聽」練習,例如每日用5分鐘同同事互相傾訴,唔需要給建議,純粹表達同理心。

例子:如果你連續兩星期出現失眠、對工作失去動力,可能係精神疾病早期警號。職業安全衛生署提供免費嘅心理壓力評估工具,幫你量化壓力來源(如工時、人際衝突)。若評估結果超標,可透過教育局合作嘅精神健康服務轉介專業支援。記住,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強調「預防性工作」重於治療,定期做心理健康檢查同身體檢查一樣重要。

經歷裁員、職場欺凌或意外事件後,部分人會發展成創傷後壓力症社會心理支援專家建議分三階段處理:
- 安全評估:先確保生理需求(如飲食、休息)得到滿足
- 情緒支援:參加公司或香港紅十字會舉辦嘅心理教育小組
- 專業督導特殊教育需要嘅員工可申請一對一輔導

好多公司忽略咗「基本需求」對心理健康嘅影響。例如:
- 調整燈光同噪音水平(研究顯示藍光會加劇焦慮)
- 設立「靜心角落」俾員工短暫放空
- 推行彈性上班制,減少通勤壓力

人際關係亦係關鍵,試吓用「非暴力溝通」句式表達需求,例如:「當(具體事件)發生,我感到(情緒),因為我需要(期望)。」

  • 香港紅十字會:提供免費情緒支援熱線同工作坊
  • 校本教育心理服務:適合在職進修人士嘅壓力管理課程
  • 職業安全衛生署:職場心理健康風險評估指南(2025年新版加入AI分析工具)

記住,心理自救唔係「軟弱」,而係一種專業嘅應對策略。由細微嘅呼吸練習到系統性嘅復元過程,每一步都係對自己嘅投資。

心理指引 - 創傷後壓力症

關於創傷後壓力症的專業插圖

兒童心理支援指南

兒童心理支援指南

喺2025年嘅香港,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愈來愈受關注,尤其係經歷創傷事件(如家庭變故、校園欺凌)後,小朋友可能出現情緒支援需求,甚至發展成抑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羣(PTSD)。家長同教育工作者可以參考以下心理支援策略,及早識別同介入:

  1. 心理壓力評估與早期介入
    香港教育局校本教育心理服務團隊建議,定期為學童進行心理壓力評估,特別係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嘅小朋友。例如,透過觀察行為變化(如突然退縮、學業表現下滑)或情緒波動,初步判斷是否需要轉介教育心理學家香港紅十字會亦提供「心理急救」培訓,教導家長同教師點樣喺危機事件後穩定兒童情緒,例如用簡單嘅安撫技巧(如深呼吸練習)同積極聆聽

  2. 專業資源與社區協作
    若懷疑兒童有精神疾病傾向,可聯繫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嘅本地合作伙伴,或職業安全衛生署轄下嘅精神健康服務。部分機構提供免費社會心理支援小組,幫助兒童透過藝術治療或遊戲治療表達感受。另外,教育局近年加強與學校合作,推行預防性工作,例如舉辦心理教育講座,教導學童壓力管理技巧,避免情緒問題惡化。

  3. 家庭與學校嘅應對策略

  4. 安全評估與基本需求:確保兒童身處安全環境,並滿足其生理同心理需求(如規律作息、均衡飲食)。
  5. 復元過程支援:對於經歷創傷嘅兒童,家長可透過重建日常規律(如固定家庭活動)同鼓勵表達(如繪畫日記)協助復元。
  6. 人際關係強化:學校可安排專業督導,培訓教師識別學生嘅求助信號,並建立朋輩支援網絡,減少孤立感。

  7. 自我照顧與長期關注
    照顧者(家長或教師)亦需注重自身精神健康,避免因過度投入支援而忽略自我照顧。例如,可參考職業病預防指引,設定工作與休息界線,或參與支援小組分享經驗。

實用例子
- 一名小四學生因父母離異出現焦慮症狀,教師透過校本教育心理服務轉介至教育心理學家,並建議家長參加香港紅十字會嘅親子工作坊,學習情緒疏導技巧。
- 某中學引入壓力管理課程,教導學生用「5-4-3-2-1」感官練習(即描述5樣見到、4樣摸到嘅事物等)緩解急性焦慮。

呢啲措施強調「早發現、早支援」,結合專業資源同日常應對策略,能有效提升兒童心理韌性。

心理指引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羣

關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羣的專業插圖

情緒急救技巧2025

情緒急救技巧2025:香港人必學嘅心理支援策略

喺2025年,香港人面對嘅心理壓力有增無減,無論係工作壓力、人際關係定係社會環境變化,都可能觸發抑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羣(PTSD)精神疾病。學識情緒急救技巧唔單止可以幫到自己,仲可以支援身邊嘅人。以下係一啲實用嘅方法同資源,結合咗香港紅十字會教育局職業安全衛生署等機構嘅最新建議。

1. 即時心理壓力評估與應對策略
當你或身邊人出現情緒崩潰跡象(例如持續焦慮、失眠、逃避社交),第一步係進行簡單嘅心理壓力評估。可以問自己:「呢種情緒持續咗幾耐?」、「有冇影響日常生活?」。根據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嘅指引,短期應對方法包括:
- 積極聆聽:唔急於提供解決方案,先讓對方感受到被理解。例如用「我明白你好辛苦」代替「你諗多咗啦」。
- 基本需求檢查:確保對方有足夠休息、飲食同安全感,呢啲係情緒穩定嘅基礎。
- 分散注意力:透過簡單活動(如深呼吸、行山)暫時緩解急性壓力。

2. 專業資源與社會心理支援
香港嘅精神健康服務近年擴展咗唔少,尤其係針對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同在職人士。例如:
- 校本教育心理服務:教育局加強咗學校嘅教育心理學家支援,幫助學生處理學業同社交壓力。
- 職業安全衛生署嘅「職場心理健康計劃」:提供壓力管理培訓,預防因職業病引發嘅情緒問題。
- 香港紅十字會嘅「心理急救課程」:教導公眾點樣辨識創傷後壓力症徵兆,並提供即時介入技巧。

3. 長期復元與自我照顧
情緒急救唔係一次性行動,而係一個復元過程。對於長期受困擾嘅人,可以參考以下做法:
- 建立應對策略清單:例如寫低觸發情緒嘅情境同對應方法(如打電話俾朋友、做運動)。
- 尋求專業督導:定期見心理醫生或參加支援小組,避免獨自面對問題。
- 預防性工作:透過心理教育(如冥想、正念練習)增強抗壓能力。

例子:一位經歷職場欺凌嘅上班族,可能出現PTSD症狀(如噩夢、易怒)。佢可以先用情緒急救技巧平復當下情緒,再透過職業安全衛生署轉介接受輔導,同時參與紅十字會嘅壓力管理工作坊,逐步恢復心理健康。

記住,情緒問題同身體受傷一樣需要及時處理。2025年嘅香港,有更多資源同方法支援大家嘅精神健康,關鍵係願意踏出第一步尋求幫助。

心理指引 - 紅十字會

關於紅十字會的專業插圖

心理創傷應對策略

心理創傷應對策略

面對心理創傷,無論係因為突發事件(如意外、暴力事件)定長期壓力(如職場欺凌、家庭問題),都需要一套系統化嘅應對方法。香港紅十字會同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近年強調「心理急救」嘅重要性,即係喺創傷初期提供即時情緒支援同安全評估,幫助當事人穩定基本需求(如安全感、睡眠)。例如,當有人經歷交通意外後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羣(PTSD)症狀(如噩夢、迴避行為),身邊人可以透過積極聆聽同引導佢哋表達感受,避免急於「解決問題」,而係先建立信任關係。

對於長期受抑鬱症精神疾病困擾嘅人,校本教育心理服務教育心理學家會建議結合心理教育壓力管理技巧。教育局近年推動學校為有特殊教育需要嘅學生提供個別化支援,例如透過角色扮演學習應對衝突,或者用認知行為療法(CBT)改變負面思維。職業安全衛生署亦提醒,職場中嘅職業病(如過勞)可能加劇心理創傷,僱主應定期進行心理壓力評估,並安排專業督導會議,讓員工有渠道釋放情緒。

自我照顧同樣係復元過程嘅關鍵。香港常見嘅誤解係將「休息」等同懶惰,但其實適當嘅放鬆(如正念冥想、規律運動)能降低創傷後壓力症嘅風險。實用建議包括:
- 建立安全網:與信任嘅朋友或社福機構(如香港紅十字會)保持聯繫,避免孤立。
- 分段處理情緒:每日用15分鐘寫低感受,避免一次過回溯創傷事件。
- 身體優先:職業安全衛生署研究指出,睡眠不足會惡化人際關係衝突,因此需優先改善作息。

若創傷影響日常生活(如持續失眠、情緒失控),建議尋求精神健康服務轉介。香港部分非牟利機構提供免費社會心理支援小組,由受訓義工帶領,分享應對策略。例如,紅十字會嘅「心理支援熱線」會引導求助者釐清當下最迫切嘅需求(如經濟援助、法律諮詢),再逐步制定長期復元計劃。記住,心理創傷嘅預防性工作同樣重要——定期參與情緒支援活動或工作坊,能增強抗壓能力,減少未來受創傷影響嘅程度。

心理指引 -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

關於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的專業插圖

心理健康自測方法

心理健康自測方法

喺香港咁高壓嘅生活環境下,定期進行心理壓力評估心理健康自測好重要,尤其係當你覺得情緒持續低落、焦慮或者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羣(PTSD)嘅徵狀時。以下係一啲實用嘅自測方法同資源,幫你及早發現問題並尋求適當嘅心理支援

1. 情緒日記與自我觀察
每日用幾分鐘記錄自己嘅情緒變化,可以用手機App或者筆記本,重點留意:
- 情緒波動(例如突然暴躁、無故喊)
- 身體反應(頭痛、失眠、食慾異常)
- 對日常活動嘅興趣(例如突然唔想見朋友、放棄嗜好)
呢啲可能係抑鬱症精神疾病嘅早期信號。香港紅十字會嘅心理急救指南亦建議,若情緒問題持續兩週以上,就應該考慮尋求專業協助。

2. 標準化心理評估工具
香港教育局同校本教育心理服務提供多種簡易自測表,例如:
- PHQ-9(抑鬱症篩查):9條問題評估情緒狀態,分數高於10分建議諮詢教育心理學家
- GAD-7(焦慮症篩查):針對過度憂慮同緊張情緒。
- PCL-5(創傷後壓力症評估):適合經歷意外或災難後使用。
呢啲工具可以喺職業安全衛生署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嘅網站免費下載,部分更提供廣東話版本。

3. 社交與人際關係檢視
心理健康唔單止關乎個人,亦同人際關係同社會支持網絡有關。你可以問自己:
- 最近係咪經常避開社交場合?
- 同家人朋友傾偈時係咪容易不耐煩?
- 有冇人提醒你「成日唔開心」?
如果答案係「Yes」,可能反映你需要更多情緒支援。香港嘅精神健康服務機構(如新生會)亦提供免費嘅社會心理支援小組,幫你練習積極聆聽同表達技巧。

4. 工作與生活平衡測試
職業病如過勞可能引發心理問題,尤其係長期加班或面對高風險行業(如醫護、社工)。試用以下指標自測:
- 每日工時超過12小時,且週末無法放鬆
- 經常忘記食飯或基本需求
- 對工作產生強烈厭惡感
職業安全衛生署建議僱主推行壓力管理培訓,但個人亦要主動實踐自我照顧策略,例如設定「數碼排毒」時間或學習冥想。

5. 特殊需求羣體嘅針對性評估
若你或家人有特殊教育需要(SEN),例如自閉症或ADHD,傳統自測方法可能唔夠全面。香港嘅校本教育心理服務提供專為SEN學生設計嘅行為觀察表,家長可以透過學校轉介教育心理學家進行深入評估。另外,紅十字會亦有針對照顧者嘅心理教育工作坊,教導點樣辨識壓力警號同應對策略

6. 創傷後嘅心理復元追蹤
經歷重大創傷(如意外、暴力事件)後,即使當時無明顯症狀,亦可能後續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建議每隔3-6個月用以下問題覆核:
- 係咪仍然會諗起事件細節?
- 會唔會避開相關地點或話題?
- 有冇出現過度警覺(如易被嚇親)?
香港嘅危機介入團隊強調預防性工作,早期介入可加速復元過程

實用例子
- 一名教師因工作壓力出現失眠,透過PHQ-9自測發現中度抑鬱,之後經校本教育心理服務轉介至臨床心理學家。
- 地盤工人因工傷後恐懼返工,用PCL-5評估確診PTSD,透過職業安全衛生署專業督導計劃接受治療。

記住,自測只係第一步,若結果顯示風險較高,應盡快聯絡專業人士。香港多間NGO(如香港紅十字會)提供免費心理支援熱線,部分更設有即時安全評估服務,確保求助者得到適切協助。

心理指引 - 教育局

關於教育局的專業插圖

團隊心理支援方案

團隊心理支援方案喺香港越嚟越受到重視,尤其係疫情後,企業同機構都意識到員工嘅心理壓力評估情緒支援嘅重要性。根據2025年最新數據,香港每5個人就有1個曾經歷精神疾病相關症狀,例如抑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羣(PTSD)。針對呢個問題,香港紅十字會教育局合作推出咗一系列校本教育心理服務,特別針對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同教職員,提供心理急救培訓同社會心理支援

具體方案包括:
- 預防性工作:定期舉辦心理教育講座,教導團隊識別早期壓力徵兆,例如失眠、易怒或專注力下降。職業安全衛生署亦建議企業將壓力管理納入職業安全培訓,減少因長期壓力導致嘅職業病
- 應對策略:當團隊成員出現情緒危機時,可啟動「積極聆聽」機制,由受過訓嘅同事或教育心理學家提供即時支援。例如,某中學透過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嘅指引,設立「情緒急救站」,由教師輪流擔任傾聽者。
- 專業督導:對於嚴重個案(如PTSD),轉介至精神健康服務網絡。香港紅十字會嘅「心靈綠洲」計劃就提供小組輔導,協助受創傷後壓力症困擾嘅復元者重建人際關係

實用例子
一間IT公司發現員工離職率飆升,經安全評估後發現與項目壓力有關。於是引入「自我照顧」工作坊,教員工用正念呼吸同時間管理減壓,半年後員工滿意度升咗3成。關鍵係管理層要帶頭參與,唔好令心理支援變成「紙上談兵」。

進階建議
- 中小企業資源有限,可參考教育局嘅「復元過程」工具箱,用低成本方法(如午間靜坐小組)建立支援文化。
- 定期檢視團隊嘅基本需求,例如合理工時同清晰溝通,好多時心理問題根源係來自管理混亂。

最後要提,心理支援唔係「一次性活動」,而係需要持續投入。好似校本教育心理服務咁,長期跟進先至有效預防危機升級。

心理指引 - 教育心理學家

關於教育心理學家的專業插圖

心理危機識別要點

心理危機識別要點

喺香港咁高壓嘅社會環境下,識別心理危機係心理急救嘅第一步。根據香港紅十字會2025年最新指引,心理危機通常伴隨明顯嘅行為同情緒變化,例如長期情緒低落、突然暴躁、或者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呢啲都可能係抑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羣(PTSD)嘅警號。特別係經歷過重大創傷(如意外、暴力事件)嘅人,可能會出現閃回、噩夢或逃避行為,呢啲都係創傷後壓力症嘅典型症狀。

點樣具體識別? 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1. 情緒異常:持續兩週以上嘅極度悲傷、焦慮,或者情緒波動大,甚至無故喊或發脾氣。
2. 行為改變:例如突然疏遠朋友、工作效率暴跌、酗酒或濫藥,呢啲都係危險信號。
3. 身體症狀:失眠、食慾驟變、不明原因嘅頭痛或胃痛,可能係心理壓力嘅身體化表現。
4. 言語暗示:如果一個人經常講「我好累」、「冇希望」或「想消失」,就要提高警覺,可能係自殺念頭嘅前兆。

教育局校本教育心理服務嘅專家強調,學校同職場係早期發現嘅關鍵場所。例如,學生如果成績突然大跌、經常缺席,或者有自殘行為,教育心理學家會透過心理壓力評估介入。而職業安全衛生署亦提醒,長期加班、職場欺凌可能引發職業病相關嘅精神問題,僱主應定期做社會心理支援培訓。

對於特殊教育需要嘅群體(如自閉症或過度活躍症患者),心理危機可能表現得更隱蔽。家長同教師要留意佢哋嘅日常規律有冇突變,例如突然抗拒社交或重複某啲動作。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建議,照顧者要掌握積極聆聽技巧,避免否定對方感受,例如可以講:「我聽到你好辛苦,不如一齊諗吓點解決?」

專業支援同自我照顧點平衡?
- 若發現身邊人有危機,可先協助佢哋聯繫精神健康服務,例如香港嘅情緒支援熱線或臨床心理學家。
- 同時,自我照顧亦好重要,照顧者要避免過度投入而耗竭,可透過壓力管理技巧(如冥想、運動)保持自身情緒穩定。
- 企業亦可參考職業安全衛生署嘅指引,推行預防性工作,例如彈性工作安排或心理教育講座,減少員工出現精神疾病嘅風險。

最後,記住心理危機嘅復元係一個過程,唔好急於求成。香港紅十字會嘅培訓手冊提到,即使係簡單嘅陪伴(如定期約對方飲茶),都可能成為復元過程中嘅重要支持。關鍵係保持耐心,並適時尋求專業督導協助,避免自己都陷入情緒漩渦。

心理指引 - 校本教育心理服務

關於校本教育心理服務的專業插圖

心理復原實用技巧

心理復原實用技巧

喺香港呢個節奏急速嘅社會,面對心理壓力評估同復元過程,好多人會感到無助。無論係因為創傷後壓力症(PTSD)定係抑鬱症,掌握一啲實用技巧可以幫你逐步重建心理韌性。首先,自我照顧係復原嘅基礎,簡單如保持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同適量運動,已經可以穩定情緒。香港紅十字會嘅心理急救課程就強調,滿足基本需求(如睡眠同安全環境)係應對創傷嘅第一步。

如果你或者身邊人正面對精神疾病,不妨參考校本教育心理服務嘅做法。教育局協調嘅教育心理學家經常建議用「情緒日記」記錄每日感受,透過書寫梳理混亂思緒。例如,一位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羣困擾嘅學生,透過每日花10分鐘寫低觸發焦慮嘅場景,逐漸識別到壓力源頭,再同專業人士制定應對策略。職業安全衛生署亦提醒,長期受職業病相關壓力影響嘅打工仔,可以試用「5-4-3-2-1」接地技巧(即時觀察5樣睇到、4樣摸到嘅物件等),快速緩解急性焦慮。

社會心理支援網絡亦不可或缺。香港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推動嘅積極聆聽訓練,教導大眾點樣唔批判地陪伴受困者。例如,當朋友訴說抑鬱症症狀時,與其急住畀建議,不如簡單回應:「我聽到你好辛苦,多謝你同我講。」呢種態度能減低對方孤獨感。對於特殊教育需要嘅學童家長,教育心理學家會設計「壓力管理」小組,透過角色扮演練習點樣喺衝突中保持冷靜。

專業介入同樣關鍵。精神健康服務機構如紅十字會,提供專業督導下嘅認知行為療法(CBT),針對創傷後壓力症患者改寫負面信念。有個案分享,經歷交通意外後嘅事主,透過CBT逐步將「我永遠唔安全」轉化為「我可以學習保護自己」。另外,職業安全衛生署聯同企業推行預防性工作,例如為高危行業員工安排定期心理教育講座,提早識別過勞徵兆。

最後,復原唔係直線過程。教育心理學家提醒,遇到倒退時要接納自己嘅節奏。好似校本教育心理服務中常用嘅「復元階梯」比喻——有時行兩步、退一步,但長遠仍向上。如果情緒持續影響人際關係或工作,務必尋求心理支援,例如職業安全衛生署轉介嘅臨床心理學家,或紅十字會嘅危機輔導熱線。記住,求助唔係軟弱,而係對自己負責嘅表現。

心理指引 - 特殊教育需要

關於特殊教育需要的專業插圖

心理支援熱線推薦

心理支援熱線推薦

喺香港,面對心理壓力評估情緒支援需求日益增加,唔少機構提供24小時心理支援熱線,專門幫助受抑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羣困擾,或者需要即時社會心理支援嘅人士。例如,香港紅十字會嘅心理急救熱線,就係為經歷突發事件(如自然災害或意外)嘅人提供專業應對策略,協助佢哋穩定情緒同處理創傷後壓力症。呢類熱線通常由受過專業督導嘅義工或心理學家接聽,強調積極聆聽安全評估,確保求助者嘅基本需求得到關注。

如果你正面對精神疾病困擾,或者需要校本教育心理服務支援,教育局合作嘅教育心理學家團隊亦設有專線,特別針對特殊教育需要學童同家長,提供心理教育同轉介服務。例如,有家長發現子女因學業壓力出現焦慮症狀,可以透過熱線預約教育心理學家進行初步評估,再制定個人化復元過程計劃。呢類服務唔單止關注學業表現,更會針對人際關係壓力管理技巧提供指導。

對於在職人士,職業安全衛生署亦推出針對職業病相關心理問題嘅支援熱線,幫助因工作環境導致長期心理壓力嘅員工。例如,醫護人員或前線工作者若因工作經歷創傷後壓力症,可以透過熱線獲得預防性工作建議同臨床轉介。部分企業更會與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合作,為員工提供精神健康服務培訓,加強職場嘅自我照顧意識。

以下係香港常用嘅心理支援熱線類型同適用場景
- 即時危機介入:適合有自殺傾向或急性情緒支援需求者,熱線會優先處理高危個案。
- 長期輔導跟進:針對抑鬱症或慢性心理問題,提供定期電話輔導同面談轉介。
- 特殊群組專線:例如青少年、長者或少數族裔,內容可能包括心理教育同文化敏感支援。

無論你係需要短期心理急救,定係長期復元過程支援,記住求助並唔係弱點,而係一種應對策略。熱線服務嘅優勢在於匿名性同即時性,尤其適合未準備好面對面諮詢嘅人。如果發現自己或身邊人持續受精神疾病困擾,不妨主動撥打相關熱線,踏出壓力管理嘅第一步。

心理指引 - 精神疾病

關於精神疾病的專業插圖

心理急救證書課程

心理急救證書課程係2025年香港愈來愈多人關注嘅專業培訓,尤其係面對精神疾病抑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羣等個案時,能夠提供即時嘅心理支援情緒支援。香港紅十字會同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合作開辦嘅課程,專注教導學員點樣喺危機場合(例如災難或突發事件)運用積極聆聽安全評估技巧,協助受影響人士穩定情緒。課程內容涵蓋心理壓力評估基本需求辨識,以及點樣引導當事人進入復元過程,特別適合教師、社工,甚至企業HR報讀,因為佢哋日常需要處理大量人際關係問題同社會心理支援需求。

近年教育局亦推動校本教育心理服務,鼓勵學校派員參與心理急救培訓,以應對學生嘅特殊教育需要。例如,有教育心理學家分享過案例:一名中學生因家庭變故出現嚴重焦慮,校方透過課程學到嘅應對策略,成功喺等待專業治療期間提供過渡性支援。課程亦會教授點樣辨識職業病引發嘅心理問題,呢部分同職業安全衛生署嘅指引互相配合,例如教導僱主點樣為長期受工作壓力困擾嘅員工制訂預防性工作方案。

課程實用性高,其中一個模組專門針對自我照顧,強調助人者要先管理好自身心理壓力。學員會透過角色扮演練習點樣喺提供心理教育嘅同時,避免專業督導不足導致嘅倦怠。值得一提嘅係,2025年新版課程加強咗對創傷後壓力症嘅介入技巧,例如用「接地練習」(Grounding Exercises)幫助受創者減輕閃回症狀。香港紅十字會嘅統計顯示,完成培訓嘅學員中,超過八成認為技巧能應用於日常生活,例如處理家人嘅情緒支援需求或同事間嘅壓力管理衝突。

如果想進一步專業化,部分機構會要求完成進階模組,內容包括制訂機構層面嘅精神健康服務政策,或者針對特定群體(如長者或青少年)設計心理支援方案。課程通常以小組形式進行,強調互動同實戰演練,例如模擬點樣安撫一名因創傷後壓力症候羣而恐慌嘅受助者。學員畢業後會獲頒國際認可證書,對從事教育、醫療或公共服務行業嘅人士尤其有用,因為佢哋經常需要面對高風險嘅心理壓力情境。

最後要提,報讀前建議先評估自己嘅日常角色是否涉及大量人際關係協調。雖然課程唔需要心理學背景,但如果有基礎心理教育知識(例如讀過相關網上課程),會更容易掌握點樣平衡積極聆聽同界限設定。部分企業更會資助員工報讀,作為職涯發展中壓力管理培訓嘅一部分,反映社會對心理急救技能嘅需求正持續上升。

心理指引 - 職業安全衛生署

關於職業安全衛生署的專業插圖

災後心理重建指引

災後心理重建指引對於經歷過天災人禍嘅香港人嚟講,絕對唔可以忽視。根據2025年最新數據,災後常見嘅精神疾病包括抑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羣(PTSD),患者可能會出現失眠、噩夢、情緒波動大等症狀。香港紅十字會近年加強咗心理急救培訓,教導前線人員點樣透過積極聆聽情緒支援,幫助受災者穩定情緒。例如喺颱風或嚴重交通事故後,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嘅義工會第一時間到場,提供社會心理支援,協助受影響人士處理即時嘅心理壓力

對於學生同教育工作者,教育局聯同校本教育心理服務團隊,會針對受災學校進行心理壓力評估教育心理學家會設計一系列心理教育活動,例如用繪畫或小組討論,幫助學生表達災後感受。特別係有特殊教育需要嘅學生,可能需要更多個別化嘅應對策略,例如感官治療或結構化嘅日程安排,減低佢哋因為環境突變而產生嘅焦慮。有學校試過喺災後舉辦「復元週」,透過藝術治療同朋輩輔導,逐步重建學生嘅安全感。

職場方面,職業安全衛生署提醒僱主,災後員工可能出現職業病如慢性疲勞或集中力下降。建議企業提供專業督導壓力管理工作坊,尤其係醫護、消防等前線行業。有機構引入「靜觀呼吸訓練」作為日常自我照顧工具,員工反映對改善災後人際關係緊張好有效。更重要係管理層要避免將災後復元過程過度量化,例如強制要求員工短時間內恢復「正常」工作效率,反而可能加劇創傷反應。

長期重建階段,香港紅十字會建議結合社區網絡做預防性工作。例如組織過來人分享會,過來人親身講述點樣逐步走出陰霾,對新受災者嚟講係一種好實在嘅希望。另外,定期嘅安全評估同滿足基本需求(如臨時住宿、物資派發)同樣關鍵,因為物質匱乏會直接加重心理負擔。有個案顯示,當災民知道子女有穩定校車接送、長者有送飯服務後,焦慮指數明顯下降,證明心理同實際支援必須雙管齊下。

心理指引 - 職業病

關於職業病的專業插圖

心理韌性訓練秘訣

心理韌性訓練秘訣

喺香港咁高壓嘅社會環境下,心理韌性(Resilience)係每個人都需要培養嘅核心能力。無論係面對抑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羣,定係日常工作同人際關係嘅挑戰,心理韌性訓練可以幫你更好地適應逆境。以下係一啲實用嘅秘訣,結合本地資源同專業建議,助你建立強大嘅心理防護網。

首先,心理壓力評估係提升韌性嘅第一步。香港嘅教育局校本教育心理服務提供嘅心理教育資源,可以幫助你識別自己嘅壓力來源。例如,透過香港紅十字會心理支援課程,學習用日記記錄情緒變化,或者使用職業安全衛生署嘅壓力管理工具進行自我檢測。清楚自己嘅弱點同觸發點,先至能夠對症下藥。

其次,應對策略嘅實踐至關重要。對於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或受精神疾病困擾嘅人士,教育心理學家建議採用「ABC法則」:A(Activating Event)係觸發事件,B(Belief)係你嘅想法,C(Consequence)係情緒反應。學會調整B部分(例如將「我搞唔掂」轉化為「我可以一步步試」),能夠顯著減輕負面情緒。此外,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提倡嘅心理急救技巧,例如深呼吸練習同正念冥想,都係簡單但有效嘅日常訓練方法。

社會心理支援網絡亦係韌性訓練嘅關鍵。香港嘅精神健康服務機構,如香港紅十字會,經常舉辦小組活動,提供情緒支援積極聆聽訓練。參與呢類活動,唔單止可以學到實用技能,仲能夠建立互助關係,減少孤立感。對於職場人士,職業安全衛生署建議定期與同事進行專業督導會議,分享工作中遇到嘅職業病壓力,共同尋找解決方案。

最後,自我照顧(Self-care)係維持心理韌性嘅基礎。唔好忽略基本需求,例如充足睡眠、均衡飲食同定期運動。復元過程中,可以參考教育心理學家推薦嘅「54321接地法」:當感到焦慮時,嘗試辨認5種眼前嘅顏色、4種觸摸到嘅質感、3種聽到嘅聲音、2種聞到嘅氣味同1種嘗到嘅味道。呢種方法能夠快速將注意力拉回當下,減輕創傷後壓力症引發嘅過度反應。

總括而言,心理韌性唔係與生俱來,而係透過持續嘅預防性工作同實踐累積而成。無論係利用本地資源如校本教育心理服務,定係日常應用壓力管理技巧,每一步都能夠強化你嘅抗壓能力。記住,尋求幫助並唔係弱點,而係復元路上嘅明智選擇。

心理指引 - 自我照顧

關於自我照顧的專業插圖

心理支援資源地圖

心理支援資源地圖對香港人嚟講真係好重要,特別係近年社會壓力大,好多人可能面對抑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羣(PTSD)呢類精神健康問題。如果你或者身邊嘅人需要心理急救,第一步就要知道邊度有支援。香港紅十字會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一直有提供社會心理支援服務,包括情緒支援同壓力管理課程,仲有專業團隊教你點樣用應對策略處理突發事件後嘅心理創傷。

對於學生同家長,教育局校本教育心理服務就幫到手,尤其係有特殊教育需要嘅學生。教育心理學家會定期去學校做評估,提供心理教育積極聆聽嘅技巧訓練,幫助學生處理學業壓力同人際關係問題。如果想知詳細服務範圍,可以直接去教育局網站查詢,或者問學校社工拎資料。

打工仔嘅精神健康都唔可以忽視,職業安全衛生署近年加強關注職場心理壓力評估,特別係因為職業病衍生嘅情緒問題。佢哋有提供預防性工作指引,教雇主點樣建立心理健康友善環境,例如定期安排專業督導同減壓工作坊。如果你覺得工作壓力大到影響日常生活,記得及早尋求協助,唔好等到問題惡化。

個人層面嘅自我照顧同樣關鍵,坊間有好多免費資源可以幫你管理情緒。例如:
- 心理支援熱線:24小時有人接聽,提供即時情緒輔導
- 精神健康服務中心:有社工同臨床心理學家駐場,適合需要長期跟進嘅個案
- 社區組織嘅壓力管理小組:透過分享同活動,學習放鬆技巧

最後要提醒,復元過程需要時間同耐心,無論係自己定係身邊人遇到困難,都要記住尋求幫助係勇敢嘅表現。香港嘅心理支援資源地圖其實好全面,關鍵係要踏出第一步,知道邊度有適合自己嘅服務。

常見問題

心理急救係咩?點樣可以幫到有需要嘅人?

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 PFA)係一種即時嘅心理支援方法,用嚟幫助經歷創傷或危機事件嘅人。佢可以穩定情緒、提供安全感同埋連接專業資源。

  • 重點包括:聆聽唔批判、滿足基本需求、提供實際幫助
  • 適用於災難、意外或突發事件後
  • 香港紅十字會提供相關培訓課程

2025年香港邊度可以搵到抑鬱症專業支援?

香港現時有多個渠道獲得抑鬱症支援,包括公立醫院精神科、非牟利機構同埋私人執業心理學家。教育局嘅校本教育心理服務亦會為學生提供評估同轉介。

  • 醫院管理局精神科門診
  • 香港紅十字會心理健康服務
  • 社署資助嘅社區精神健康中心

創傷後壓力症(PTSD)有咩常見症狀?

PTSD患者會持續經歷創傷事件嘅回憶、噩夢或閃回,並會逃避相關情境。2025年最新診斷標準強調症狀需持續超過1個月並影響日常生活。

  • 過度警覺(如易受驚嚇)
  • 情感麻木或疏離
  • 可能伴隨抑鬱或焦慮症狀

職業壓力大點樣自我照顧?

職業安全衛生署建議打工仔建立工作與生活平衡,定期進行減壓活動。2025年新推出嘅『職場心理健康指引』強調預防勝於治療。

  • 設定清晰工作界限
  • 練習正念或深呼吸技巧
  • 定期進行體能活動

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嘅心理支援點樣申請?

香港教育局嘅校本教育心理服務會為學校提供評估同支援計劃。家長可透過學校或直接聯絡教育心理學家。

  • 學校轉介是最常見途徑
  • 需提供學生行為表現記錄
  • 輪候時間視乎個案緊急程度

紅十字會嘅心理支援服務使唔使收費?

香港紅十字會大部分基礎心理支援服務係免費提供,包括熱線同社區講座。但某些專業治療或培訓課程可能需要收費。

  • 心理急救培訓課程收費視乎類型
  • 災後心理支援完全免費
  • 低收入人士可申請費用減免

點樣分辨普通情緒低落同抑鬱症?

抑鬱症嘅症狀更持久(通常超過2周)且影響多個生活層面。2025年精神疾病診斷手冊更新咗青少年同長者嘅特殊表現指標。

  • 注意睡眠同食慾變化
  • 是否失去興趣或快樂感
  • 有無自殺念頭或無價值感

經歷創傷事件後幾時應該尋求專業幫助?

如果症狀持續超過1個月並影響工作或關係,就應該考慮專業評估。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建議高危羣體及早介入。

  • 出現閃回或噩夢
  • 刻意逃避相關地點/話題
  • 情緒麻木超過3星期

教育心理學家點樣幫助有學習困難嘅學生?

教育心理學家會進行全面評估,制定個別化學習計劃同行為介入策略。2025年教育局加強咗校本支援服務嘅資源分配。

  • 認知能力同學術技能評估
  • 社交情緒技能訓練
  • 教師同家長諮詢服務

長期工作壓力會唔會構成職業病?

根據2025年職業安全衛生署最新指引,嚴重嘅工作相關精神健康問題可被認定為職業病,但需符合特定條件同醫學證明。

  • 需證明與工作有直接因果關係
  • 症狀達到臨牀診斷標準
  • 僱主有責任提供安全嘅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