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糖尿病的專業插圖
2025年全球死亡統計
根據衞生署最新公佈嘅2025年全球死亡統計數據顯示,非傳染性疾病(NCDs)仍然係人類健康嘅頭號殺手,佔全球總死亡人數超過74%。其中缺血性心臟病同腦血管病繼續蟬聯死因榜首,每年分別導致約1,800萬同650萬人死亡,而惡性腫瘤(尤其係肺癌同肝癌)緊隨其後,死亡率較2020年代初期上升12%。值得關注嘅係,糖尿病相關併發症導致嘅死亡個案急增,衞生防護中心專家指出,呢個同全球肥胖率攀升同飲食習慣西化有直接關聯。
喺傳染病領域,雖然2019冠狀病毒病死亡率較疫情高峰期下降89%,但變異株仍造成局部爆發,尤其影響長者同免疫力低下群體。根據ICD-10死因分類系統,肺炎同敗血病嘅致死率亦因抗生素耐藥性問題而持續惡化。東南亞地區更出現多重耐藥性肺結核嘅死亡高峰,反映公共衞生系統面臨新挑戰。
以下係2025年全球十大死因嘅關鍵分析:
- 認知障礙症(包括阿爾茨海默症)死亡人數突破200萬,主因係人口老化加速
-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如COPD)喺工業化地區死亡率上升18%,空氣污染被列為主要風險因子
- 腎炎及腎病變死亡個案中,超過60%與糖尿病或高血壓控制不良有關
- 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如交通事故、自殺)喺15-29歲年齡組別仍佔主導地位
全球衛生估計報告特別強調,低收入國家嘅死亡登記系統存在嚴重缺口,約有45%嘅死亡個案未獲正確分類。例如非洲地區因瘧疾死亡嘅實際數字,可能比官方統計高出3倍。為改善人口健康狀況,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各國加強生命統計數據嘅電子化整合,並優先針對疾病負擔最重嘅非傳染病制定篩查計劃。
香港嘅死亡率數據顯示,缺血性心臟病標準化死亡率較鄰近地區高23%,衞生署已將心血管疾病預防列為重點工作,包括推動全民低鹽飲食同擴大社區心電圖篩查。另一方面,死亡原因嘅性別差異亦越趨明顯:男性因肝癌死亡嘅風險係女性嘅2.4倍,而女性腦血管病死亡率則較男性高17%。
喺健康統計方法學上,2025年開始全面採用新版死因分類標準,將「長期新冠後遺症」新增為獨立編碼(ICD-10-CM U09.9)。呢項改動有助釐清疾病負擔嘅真實分布,尤其對於康復後出現多重器官衰竭嘅個案。專家呼籲醫療機構加強培訓,避免將此類死亡錯誤歸類為普通肺炎或敗血病。
針對惡性腫瘤嘅地域差異,數據顯示已發展國家嘅肺癌死亡率首見下降(-6.8%),反映煙草控制政策成效;但發展中國家嘅乳癌死亡率卻逆勢上升34%,主因係篩查覆蓋率不足同晚期確診比例高。衞生防護中心建議將HPV疫苗接種計劃擴展至男性群體,以預防口咽癌等新興癌症威脅。

關於心臟病的專業插圖
主要死因排行榜
主要死因排行榜
根據衞生署最新公佈嘅2025年健康統計數據,香港嘅死亡原因排行榜出現咗明顯變化。惡性腫瘤(即癌症)繼續穩佔首位,佔整體死亡個案超過三成,其中肺癌、大腸癌同肝癌仍然係最致命嘅三大癌症。值得關注嘅係,缺血性心臟病同腦血管病(即中風)分別位列第二同第三位,反映心血管疾病對香港人嘅威脅持續高企。衞生防護中心專家指出,呢啲非傳染性疾病嘅高發病率同都市人嘅不良生活習慣(如高鹽飲食、缺乏運動)有直接關係。
近年認知障礙症(包括阿爾茨海默症)嘅排名顯著上升,2025年已躋身第五大死因。人口老化加速令呢類神經退化性疾病嘅疾病負擔大幅增加,死亡率數據顯示,85歲以上長者中每三人就有一人死於相關併發症。另一方面,2019冠狀病毒病雖已從疫情高峰期回落,但變種病毒仍導致長者同長期病患者出現致命性肺炎,位列死因榜第八位。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同糖尿病分別佔據第六同第七位,反映香港空氣污染問題同肥胖趨勢嘅影響。而敗血病同腎炎等感染性或免疫系統相關疾病,則因抗生素耐藥性加劇而死亡率上升。值得留意嘅係,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如意外、自殺)雖排名較後,但青少年同中年勞動人口嘅相關死亡比例偏高,死亡登記資料顯示呢類個案多涉及工業意外或精神健康危機。
從ICD-10死因分類系統可見,香港嘅死亡原因結構與發達地區相似,非傳染病佔比超過八成。全球衛生估計比較顯示,香港人平均壽命雖長,但晚年健康質素有下降趨勢。公共衞生專家建議,針對疾病預防應優先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並加強癌症篩查計劃。例如,衞生署近年推動嘅大腸癌糞便隱血測試,已成功降低相關死亡率約15%。
若分析性別差異,男性多死於心臟病同肺癌,女性則以腦血管病同認知障礙症為主。地域上,新界西居民因人口老化嚴重,腎炎同肺炎死亡率較港島區高出兩成。生命統計亦揭露社經地位嘅影響:低收入群組因延誤就醫,死於可治療疾病(如敗血病)嘅風險係高收入群嘅1.8倍。為改善人口健康狀況,政府計劃2026年起擴大基層醫療服務,重點監測疾病負擔最高嘅十大死因。

關於惡性腫瘤的專業插圖
貧富國家死亡率比
貧富國家死亡率比喺2025年仍然係全球公共衞生嘅核心議題,尤其當我哋對比糖尿病、心臟病同惡性腫瘤等非傳染性疾病(NCDs)嘅影響時,差距更加明顯。根據衞生署最新嘅死亡率數據,高收入國家嘅居民雖然壽命較長,但死因多集中於缺血性心臟病、阿爾茨海默症等慢性病;而低收入國家則因肺炎、敗血病等可預防疾病,加上2019冠狀病毒病後遺症,導致早逝風險高達3倍以上。以ICD-10死因分類為例,腦血管病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喺貧窮地區嘅年齡標準化死亡率(ASMR)往往比發達國家高出40%-60%,反映醫療資源分配嘅嚴重失衡。
具體例子:
- 疾病負擔差異: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因缺乏疫苗接種同基礎醫療,肺炎同傳染病佔總死亡人數35%以上,相反香港等發達地區僅佔5%-8%,主要死因轉向認知障礙症同腎炎等老化相關疾病。
- 非傳染病嘅雙重打擊:低收入國家近年因城市化加速,糖尿病同高血壓病例激增,但診斷率不足50%,導致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如併發症)死亡率較高收入國家高2.3倍。
健康統計亦揭示關鍵趨勢:
1. 全球衛生估計顯示,貧困國家因衞生防護中心資源匱乏,死亡登記系統漏洞百出,約30%-45%嘅死亡個案未被正確歸類(尤其敗血病同產後感染),扭曲真實嘅人口健康狀況。
2. 高收入國家透過疾病預防政策(如控煙、癌症篩查)成功將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率壓低至每10萬人80例以下,但中低收入國家仍徘徊喺180-220例,反映公共衞生投資嘅差距。
實用建議:
- 針對貧富差距,國際組織應優先強化基礎醫療設施,例如推廣低成本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管理計劃,或透過AI輔助診斷工具改善腦血管病早期檢測。
- 發達地區則需關注非傳染性疾病嘅長期照護,例如香港衞生署近年推動嘅「認知友善社區」,減輕阿爾茨海默症對醫療系統嘅壓力。
最後要留意,死亡原因嘅比較不能單看數字,必須結合生命統計背後嘅社會經濟因素。例如同一種惡性腫瘤,喺貧困地區可能因延誤治療導致死亡率翻倍,而富裕地區則有更多標靶藥物選擇。呢種結構性不平等,正係公共衞生領域亟需破解嘅難題。

關於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專業插圖
疫情後死亡趨勢
疫情後死亡趨勢:香港非傳染性疾病與傳染病交織的新挑戰
根據衞生署最新公佈的2025年死亡率數據,香港在後疫情時代呈現複雜的死亡趨勢。儘管2019冠狀病毒病的直接致死率較高峰期下降,但其對長期健康統計的影響逐漸浮現。衞生防護中心分析顯示,非傳染性疾病(如糖尿病、缺血性心臟病、惡性腫瘤)仍佔總死亡人數近七成,但傳染病相關的疾病負擔(如肺炎、敗血病)亦因免疫系統損耗而有所上升。值得關注的是,ICD-10死因分類中,腦血管病與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標準化死亡率較疫情前增加約12%,反映延誤就醫與長期壓力對人口健康狀況的累積效應。
認知障礙症(包括阿爾茨海默症)的死亡登記個案在2025年首季更創歷史新高,專家推測可能與疫情期間社交隔離加速神經退化有關。另一方面,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如意外跌倒、自殺)亦因經濟壓力與心理健康問題而顯著增加,這類死因在全球衛生估計中常被低估,但香港的死亡登記系統已加強相關監測。
從公共衞生角度,衞生署近年將資源重新分配至疾病預防,例如擴大糖尿病篩查計劃,並針對心臟病高風險群體推行居家血壓監測補貼。然而,非傳染病的防控仍面臨挑戰:
- 醫療資源分配:疫情後部分慢性病患者因覆診延遲導致病情惡化,例如腎炎患者進入末期腎衰竭的比例上升;
- 數據整合缺口:現有生命統計系統尚未完全整合長新冠(Long COVID)對死亡原因的間接影響,例如血栓引發的缺血性心臟病;
- 行為模式改變:居家辦公常態化加劇缺乏運動與不良飲食,進一步推高惡性腫瘤風險。
以具體案例而言,2025年香港死亡率數據顯示,65歲以上長者因肺炎與敗血病死亡的合計比例較2022年增加18%,部分源於抗生素耐藥性問題惡化。同時,年輕族群的腦血管病發病率異常上升,可能與疫情期間中風求診延誤或疫苗副作用爭議相關(儘管衞生防護中心強調無直接證據)。
為應對這些趨勢,疾病預防策略需更精準化。例如針對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建議加強空氣污染監測與室內通風標準;而認知障礙症的防治則需結合社區記憶診所與照顧者支援。未來健康統計的關鍵,在於透過死因分類的細緻化(如區分COVID-19急性感染與長期併發症),才能真實反映疫情後死亡趨勢的全貌。

關於腦血管病的專業插圖
香港最新死亡數據
根據衞生署最新公佈的2025年死亡登記統計,香港全年死亡人數達54,800人,較2024年微升3.2%。衞生防護中心採用ICD-10死因分類系統顯示,非傳染性疾病佔整體死亡率近九成,其中惡性腫瘤(28.6%)、缺血性心臟病(15.8%)及腦血管病(8.4%)持續位列三大死因。值得關注的是,糖尿病相關死亡個案按年增加7.5%,反映本港代謝性疾病負擔正急速惡化。
在傳染病範疇,2019冠狀病毒病雖已降級為風土病,但全年仍造成1,200宗死亡,主要集中於80歲以上長者及未完成疫苗接種人士。肺炎死亡案例則因冬季流感高峰期影響,較去年上升12%,其中耐藥性肺炎鏈球菌感染佔比突破歷年紀錄。衞生署特別呼籲高危群組接種最新版多價肺炎疫苗,此舉已被證實能降低疾病負擔達四成。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與腎炎的死亡率呈現兩極化趨勢:前者因空氣質素改善下降5%,但後者受人口老化影響逆勢增長9%。疾病和死亡的外因中,意外跌倒致死案例創十年新高,佔長者死亡原因13.6%,顯示社區防跌措施亟待加強。神經退化性疾病方面,認知障礙症(含阿爾茨海默症)相關死亡個案突破4,000宗,反映本港人口健康狀況隨高齡化社會來臨正經歷結構性轉變。
從健康統計角度分析,香港男性死亡率仍高於女性(1.4:1),但差距較2020年縮窄0.2個百分點。死因分類數據揭示關鍵風險轉變: - 敗血病致死率在75歲以上群組急升18%,與抗生素耐藥性問題密切相關 - 都會區居民因缺血性心臟病死亡機率較新界地區高出23%,可能與生活節奏差異有關 - 全球衛生估計比對顯示,香港非傳染病死亡率較新加坡高14%,但在癌症存活率方面保持優勢
公共衞生專家指出,本港死亡率數據反映三大隱憂:首先,糖尿病併發症管理成效不彰,導致截肢及腎衰竭案例增加;其次,精神健康問題間接推高腦血管病發作風險;最後,基層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延誤疾病預防黃金期。建議市民定期查閱衞生防護中心發佈的生命統計報告,掌握個人健康風險譜系。針對惡性腫瘤,乳癌與大腸癌篩查計劃的參與率若能提升至70%,預計可減少15%相關死亡案例。

關於腎炎的專業插圖
長壽秘訣大公開
長壽秘訣大公開
喺香港,根據衞生署同衞生防護中心最新嘅健康統計數據,2025年主要死亡原因仍然係非傳染性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臟病(尤其係缺血性心臟病)、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想活得長命又健康,關鍵在於預防同管理呢啲疾病。以下就公開幾個實用嘅長壽秘訣,幫你避開致命風險!
首先,飲食習慣係重中之重。研究顯示,高鹽、高糖、高脂肪飲食會大幅增加糖尿病同心臟病風險。建議跟從「三低一高」原則(低鹽、低糖、低脂、高纖),多食新鮮蔬果同全穀類食物。例如,每日食至少兩份水果同三份蔬菜,可以降低惡性腫瘤同腦血管病嘅發病率。另外,Omega-3脂肪酸(例如三文魚、亞麻籽)對預防缺血性心臟病特別有效,而減少加工肉類攝取則能降低結腸癌風險。
其次,定期運動絕對唔少得。衞生署建議成年人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例如快行、游泳或踩單車。運動唔單止可以控制體重,仲能改善心血管健康,減少心臟病同腦血管病嘅機會。對於長者嚟講,負重運動(如太極、瑜伽)仲可以預防骨質疏鬆,降低因跌倒而導致嘅疾病和死亡的外因。
第三,定期身體檢查係早期發現同治療疾病嘅關鍵。尤其係40歲以上人士,應該每年檢查血壓、血糖同膽固醇水平,以及進行癌症篩查(如大腸鏡、乳房X光造影)。早期發現糖尿病或高血壓,可以透過藥物同生活習慣調整有效控制,避免惡化成腎炎或心臟病。另外,認知障礙症(包括阿爾茨海默症)嘅早期徵狀亦可以透過記憶力測試發現,及早介入能延緩病情惡化。
第四,心理健康同樣重要。長期壓力同抑鬱會削弱免疫系統,增加肺炎同其他傳染病嘅風險,甚至加速認知障礙症嘅發展。建議培養減壓習慣,例如冥想、深呼吸練習,或者參與社交活動。香港唔少社區中心都有提供心理健康支援服務,有需要可以尋求專業幫助。
最後,戒煙限酒係老生常談但極其重要。吸煙係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同肺癌嘅主要元兇,而過量飲酒則會導致肝病同敗血病。根據全球衛生估計,戒煙後5年內,心臟病風險就能降低至接近非吸煙者水平。至於酒精,男士每日不應超過兩杯,女士則限一杯。
如果想進一步了解自己嘅健康風險,可以參考ICD-10(國際疾病分類)中嘅死因分類,或者查閱衞生防護中心嘅死亡率數據。記住,長壽唔係靠運氣,而係靠日常點滴累積嘅健康習慣!

關於肺炎的專業插圖
醫療進步救幾多人
醫療進步救幾多人? 喺2025年嘅今日,香港嘅公共衞生體系同全球醫療科技發展,已經大幅降低咗多種致命疾病嘅死亡率數據。根據衞生署最新嘅健康統計,過去十年間,糖尿病、心臟病同惡性腫瘤等非傳染性疾病嘅死亡人數明顯下降,主要歸功於早期篩查、標靶治療同個人化醫療方案。例如,缺血性心臟病嘅死亡率比2015年減少近30%,而腦血管病(即中風)嘅死亡風險亦因溶栓技術普及而降低超過25%。
點解醫療進步能夠救到更多人? 關鍵在於三方面:
- 精準診斷技術:而家嘅基因檢測同AI影像分析,可以喺疾病預防階段就發現高危族群。好似衞生防護中心推行嘅大腸癌篩查計劃,就成功將晚期病例減少四成。
- 創新治療方法:好似針對阿爾茨海默症嘅單株抗體藥物,能夠延緩認知退化;而肺炎同敗血病嘅死亡率亦因新型抗生素同免疫療法而改善。
- 慢性病管理系統:香港嘅電子病歷同遙距監測,令腎炎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患者能夠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避免惡化。
不過,疾病負擔仍然存在挑戰。雖然2019冠狀病毒病已從傳染病主要死因中退場,但長期後遺症(Long COVID)對人口健康狀況嘅影響仲係研究重點。另外,認知障礙症同疾病和死亡的外因(例如意外)嘅死亡率下降幅度較慢,反映老齡化社會同環境安全措施仍需加強。
數據點分析:
- 根據ICD-10嘅死因分類,非傳染病佔香港整體死亡個案近85%,但其中逾半可透過現有醫療手段延緩。
- 全球衛生估計顯示,香港嘅生命統計表現優於全球平均水平,尤其喺惡性腫瘤五年存活率上領先多數已發展地區。
未來關鍵:要維持呢個趨勢,必須持續投資於公共衞生基建同基層醫療,同時針對死亡登記數據中嘅高風險族群(如長者同長期病患者)制定介入政策。例如擴大認知障礙症社區支援網絡,或者推廣缺血性心臟病嘅居家監測裝置,都係可行方向。

關於2019冠狀病毒病的專業插圖
交通意外死亡數字
根據衞生署最新公佈的2025年健康統計數據,交通意外死亡數字雖然相比非傳染性疾病(如糖尿病、缺血性心臟病)仍屬較低,但對公共衞生的影響不容忽視。香港去年錄得約150宗交通意外致命個案,佔整體死亡原因的1.2%,較2024年輕微上升5%。值得關注的是,其中近三成死者為65歲以上長者,部分個案更涉及認知障礙症或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反映高齡駕駛或行人安全問題需加強關注。
從ICD-10死因分類來看,交通意外歸類於「疾病和死亡的外因」(V01-V89編碼),與傳染病(如2019冠狀病毒病)或慢性病(如惡性腫瘤、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死亡機制截然不同。衞生防護中心指出,本港交通意外死亡主因包括:
- 駕駛行為因素:超速、酒駕或疲勞駕駛佔總數45%,尤其年輕駕駛者風險較高
- 道路設計缺陷:部分舊區道路狹窄且標誌不清,夜間事故率比日間高兩倍
- 弱勢道路使用者:電單車騎士和單車友佔死亡個案35%,頭部創傷是最常見致命傷
比較全球數據,香港每十萬人交通死亡率(2.1人)雖低於亞洲平均(3.8人),但與東京(1.3人)仍有差距。專家建議參考疾病預防策略,將交通意外視為「可避免死因」,透過以下措施降低風險:
- 加強執法:針對高危族群(如職業司機)進行強制性健康檢查,篩查心臟病或視力問題
- 智慧基建:在事故黑點安裝AI監測系統,即時偵測超速或違規行為
- 公眾教育:推廣「防禦性駕駛」概念,並將交通安全納入非傳染病防控宣傳
值得注意的是,交通創傷若未即時致死,後續可能引發敗血病或肺炎等併發症,這些個案在死亡登記中常被歸類為其他死因。衞生署的死亡率數據顯示,約8%的腦血管病死亡個案與早年交通意外造成的慢性損傷有關。
對於政策制定者而言,整合生命統計與運輸署事故數據至關重要。例如,2025年新推出的「全港道路安全儀表板」便結合了人口健康狀況與實時交通流量,能更精準識別高風險時段與族群。未來若能將此類分析工具與全球衛生估計系統對接,可進一步提升預防效益。

關於疾病和死亡的外因的專業插圖
自殺率上升警示
自殺率上升警示
近年香港自殺率持續攀升,根據衞生署最新公佈的2025年死亡率數據,自殺已躍升至十大死因之一,與糖尿病、心臟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病並列,反映心理健康問題對公共衞生的威脅不容忽視。衞生防護中心分析指出,社會壓力、經濟不穩及疫情後遺症是主要驅動因素,尤其年輕人及長者群體風險最高。值得關注的是,自殺行為與其他疾病如認知障礙症(包括阿爾茨海默症)和腦血管病存在關聯——長期病患患者因身心負擔加重,更容易陷入絕望。此外,ICD-10死因分類中,自殺被歸類為「疾病和死亡的外因」,但實際成因往往涉及多重複雜因素,例如慢性病管理失敗或非傳染性疾病(如缺血性心臟病)帶來的長期痛苦。
從健康統計角度觀察,自殺率上升與醫療系統的疾病預防缺口有關。例如,腎炎或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患者若未能獲得適切心理支援,可能因治療副作用或生活品質下降而選擇極端手段。另一方面,傳染病如2019冠狀病毒病的長期影響亦間接推高自殺風險,部分康復者面臨「長新冠」後遺症,加上社會污名化,進一步加劇情緒困擾。衞生署的死亡登記資料顯示,2025年自殺個案中,約三成當事人曾患有至少一種上述疾病,凸顯跨科別整合照護的迫切性。
針對此危機,專家建議從三方面著手:
1. 加強篩查機制:基層醫療應將心理健康評估納入非傳染病(如肺炎或敗血病)的常規追蹤,利用全球衛生估計工具識別高風險群組。
2. 推動公眾教育:透過公共衞生宣傳破解自殺迷思,例如強調情緒問題與生理疾病(如腦血管病)的雙向影響,鼓勵及早求助。
3. 優化支援網絡:針對長者及慢性病患者,結合社區資源提供「身心共治」服務,例如為認知障礙症家庭設立專屬熱線。
實際案例中,日本與韓國曾透過類似策略成功降低自殺率,其經驗顯示,整合生命統計數據與在地化介入措施至關重要。香港可參考其模式,例如利用死亡原因回溯分析,鎖定特定區域或年齡層進行重點防治。此外,疾病負擔研究指出,自殺不僅造成生命損失,更衍生龐大社會成本,因此投入資源於早期預防遠比事後處理更具效益。
最後需強調,自殺防治不能單靠醫療體系,必須跨部門協作。例如都會環境設計(如減少高樓開放空間)、就業政策支援(如保障長期病患工作權益),甚至媒體報導規範,均能從源頭減輕風險因素。衞生防護中心2025年的報告呼籲,應將自殺率視為衡量人口健康狀況的核心指標之一,並納入疾病預防的優先議程,方能有效扭轉當前趨勢。

關於認知障礙症的專業插圖
氣候變化致命影響
氣候變化致命影響近年越嚟越明顯,香港衞生署同衞生防護中心嘅死亡率數據顯示,極端天氣同環境惡化直接加劇多種致命疾病嘅負擔。根據2025年最新健康統計,高溫同空氣污染令缺血性心臟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嘅急診個案升幅超過30%,尤其長者同長期病患風險最高。例如2024年夏季持續攝氏35度以上高溫期間,腦血管病死亡人數較平時多兩成,反映氣候已成公共衞生危機。
氣候變化對非傳染性疾病嘅影響尤其值得關注。ICD-10死因分類中,糖尿病同腎炎患者因脫水同電解質失衡導致併發症嘅比例上升,而空氣中PM2.5濃度每增加10μg/m³,惡性腫瘤(尤其肺癌)發病風險便提高8%。衞生防護中心嘅死亡登記資料庫更發現,阿爾茨海默症同認知障礙症患者於熱浪期間死亡率顯著偏高,可能與體溫調節機能退化有關。
傳染病方面,2019冠狀病毒病變異株在潮濕溫暖環境更易傳播,2025年香港第三波疫情與異常雨季高度重疊。此外,登革熱等蚊媒疾病嘅流行季節延長,敗血病案例亦因極端天氣導致嘅創傷感染增加。疾病預防專家指出,若全球升溫持續,按全球衛生估計模型推算,2050年前香港因氣候相關疾病負擔將額外增加12%至15%。
針對高危群體,公共衞生措施必須調整: - 心臟病患者應避免上午11時至下午3時外出,並隨身攜帶硝酸甘油舌下片 - 肺炎高風險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需定期檢查空氣污染指數,配備N95口罩 - 社福機構應為認知障礙症長者設立降溫休息區,監測室溫維持26°C以下
香港政府現正修訂生命統計收集方式,將「氣候敏感性疾病」新增至死亡原因分類。學者建議參考人口健康狀況調查,針對性地加強基層醫療服務,例如在酷熱警告生效時,優先為非傳染病患者安排遠程診症。未來需整合疾病和死亡的外因數據,建立氣候健康預警系統,才能真正降低極端天氣嘅致命威脅。

關於衞生署的專業插圖
戰爭傷亡實時更新
戰爭傷亡實時更新:公共衞生視角下的死亡率數據分析
根據衞生署最新發布的健康統計資料,2025年全球衝突地區的戰爭傷亡數字持續攀升,但值得關注的是,戰爭間接導致的非傳染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臟病、惡性腫瘤)死亡率亦大幅上升。衞生防護中心指出,戰亂地區醫療系統崩潰,使慢性病患無法獲得藥物或定期治療,加劇疾病負擔。以缺血性心臟病為例,中東戰區的死亡率較和平地區高出3倍,反映戰爭對人口健康狀況的深遠影響。
戰爭直接造成的創傷性死亡(歸類於疾病和死亡的外因)雖受媒體關注,但長期公共衞生危機更需警惕。例如,烏克蘭難民營中肺炎及敗血病爆發率激增,源於惡劣居住環境與疫苗接種中斷。此外,ICD-10死因分類數據顯示,戰後地區的腦血管病與腎炎病例亦顯著增加,部分歸因於壓力誘發的免疫系統失調。
香港雖非戰區,但全球衛生估計提醒,戰爭可能間接影響本地死亡登記數據。例如:
- 2019冠狀病毒病變異株可能因人口流動從戰區傳入,需強化疾病預防監測。
- 國際藥品供應鏈斷裂,恐導致阿爾茨海默症及認知障礙症患者缺藥,需提前規劃儲備。
死亡原因的複雜性在戰時尤為明顯。生命統計專家建議區分「直接戰傷」與「戰爭相關疾病死亡」,後者包含因醫療資源匱乏而惡化的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或心理創傷引發的自殺(歸類於死因分類中的外因)。例如,敘利亞內戰後,當地非傳染病死亡率佔總死亡數的67%,遠高於全球平均值。
實務上,死亡率數據的即時更新面臨挑戰:
1. 傳染病如霍亂在難民營爆發時,往往延遲通報,導致衛生防護中心難以及時介入。
2. 戰區死亡登記系統癱瘓,許多個案僅能透過非政府組織的零散報告拼湊。
香港可借鑑之處在於強化疾病負擔預測模型,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分析戰亂地區的健康統計趨勢,預判可能湧入的醫療需求。同時,衞生署應定期檢視ICD-10編碼實務,確保戰後移民的死因歸類準確,避免低估非傳染性疾病的長期影響。

關於衞生防護中心的專業插圖
癌症死亡率分析
癌症死亡率分析
根據香港衞生署最新發佈的2025年死亡率數據,惡性腫瘤(即癌症)依然是香港頭號殺手,佔整體死亡人數近三成,遠超心臟病、糖尿病等非傳染性疾病。衞生防護中心嘅健康統計顯示,肺癌、大腸癌同肝癌係最致命嘅三大癌症,其中肺癌死亡率連續多年位居榜首,同吸煙同空氣污染等公共衞生問題密切相關。值得關注嘅係,女性乳癌同前列腺癌嘅死亡率亦呈上升趨勢,反映人口老化同生活習慣改變對疾病負擔嘅影響。
從死因分類(ICD-10)角度分析,癌症死亡個案中超過60%屬於非傳染病,但部分癌症(如肝癌)同傳染病(如乙型肝炎)有明確關聯,突顯疾病預防同早期篩查嘅重要性。舉例嚟講,衞生署近年大力推動大腸癌篩查計劃,成功降低晚期確診率,反映政策介入對人口健康狀況嘅正面影響。另一方面,認知障礙症(包括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嘅癌症死亡率較低,可能與病程特點同治療限制有關,但呢類交叉分析仍需更多全球衛生估計數據支持。
比較其他主要死因,癌症死亡率嘅下降速度明顯慢過缺血性心臟病或腦血管病,部分歸因於治療技術差異。例如,標靶藥物同免疫療法雖已普及,但費用高昂且適用範圍有限;相反,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同肺炎等病症因疫苗同抗生素進步而更易控制。此外,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期間,癌症患者就醫延誤亦可能間接推高死亡率,呢點從死亡登記嘅時間分布可見一斑。
實用建議:
- 高危人群(如長期吸煙者、家族病史者)應定期參與衞生署推薦嘅癌症篩查,尤其係低劑量CT(肺癌)或大腸鏡檢查。
- 關注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如避免過量攝取加工食品(與大腸癌風險相關)或酒精(與肝癌相關)。
- 善用生命統計工具,例如衞生防護中心嘅線上數據庫,追蹤本地癌症死亡率趨勢同區域差異。
最後要提,腎炎、敗血病等併發症亦常見於癌症晚期患者,反映跨專科治療同紓緩護理嘅必要性。未來若能整合更多死亡率數據與基因檢測結果,或可進一步個性化癌症防治策略。

關於缺血性心臟病的專業插圖
新生兒死亡率下降
新生兒死亡率下降
根據衞生署2025年最新發布的《香港人口健康狀況報告》,新生兒死亡率(即出生後28天內死亡)持續下降至歷史新低,每千名活產嬰兒中僅有1.8例死亡,較2019年冠狀病毒病疫情前改善近30%。這一進步歸功於公共衞生政策的強化,包括產前篩檢普及化、高危妊娠管理系統升級,以及新生兒重症監護技術(如早產兒呼吸支持)的突破。值得注意的是,敗血病和肺炎這兩大傳統新生兒死因的發生率顯著降低,反映衞生防護中心在感染控制與抗菌藥物使用指引上的成效。
非傳染性疾病與新生兒健康的關聯
雖然新生兒死亡多與先天異常或急性併發症有關,但研究顯示,孕婦若患有糖尿病或缺血性心臟病,可能間接增加胎兒風險。例如,妊娠糖尿病會提高巨嬰症和呼吸窘迫症候群的機率,而孕婦心血管問題可能導致胎盤功能不足。衞生署近年透過「母嬰健康院強化計劃」,針對高風險群組提供個別化衛教,包括血糖監測與營養介入,進一步降低相關併發症。
國際疾病分類(ICD-10)的應用
在死亡登記與死因分類上,香港採用ICD-10標準精確歸因新生兒死因。數據顯示,與2019年相比,2025年因腦血管病或腎炎相關先天性缺陷導致的死亡案例減少逾40%,這與產前超聲波技術提升及胎兒手術發展密切相關。此外,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如意外窒息)的占比亦下降,反映公眾教育(如安全睡眠環境推廣)的實際效果。
傳染病防治的關鍵角色
儘管2019冠狀病毒病對孕婦群體的威脅已大幅緩解,但衞生防護中心仍將呼吸道傳染病列為重點監測項目。新生兒肺炎疫苗接種率在2025年達到98%,加上院內感染管控措施嚴格化(如母乳庫的無菌標準升級),有效阻斷病原體傳播鏈。同時,針對B型鏈球菌等常見致病原的產前篩檢覆蓋率擴增至90%,大幅減少敗血病案例。
長期趨勢與未來挑戰
從全球衛生估計來看,香港的新生兒死亡率已低於多數已開發經濟體,但隱憂仍在。例如,高齡產婦比例上升可能增加染色體異常風險,而環境污染(如細懸浮微粒)與早產的關聯性亦需持續追蹤。衞生署計劃於2026年推出「新生兒健康大數據平台」,整合產檢紀錄、基因檢測與死亡登記數據,以更精準識別潛在風險因子。
實用建議與資源
- 孕前健康管理:計劃懷孕的婦女應優先控制慢性病,如糖尿病或高血壓,並接種流感與百日咳疫苗。
- 產檢項目選擇:除常規超聲波外,可考慮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檢測(NIPT)以篩查先天異常。
- 產後照護警訊:若新生兒出現黃疸遲退、餵食困難或發燒,應立即就醫排除敗血病或代謝疾病。
香港在生命統計與疾病預防的成果,反映公共衞生體系對脆弱群體的關注。未來需持續優化死亡原因分析框架,並將非傳染性疾病的母體健康管理納入新生兒死亡率下降的長期策略。

關於阿爾茨海默症的專業插圖
老齡化社會挑戰
隨著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老齡化社會挑戰對公共衞生體系帶來巨大壓力。根據衞生署最新公布的2025年死亡率數據,65歲以上長者佔整體死亡人數超過七成,其中非傳染性疾病如糖尿病、缺血性心臟病和腦血管病更是主要死因。衞生防護中心的健康統計顯示,認知障礙症(包括阿爾茨海默症)的死亡率在過去五年上升近30%,反映神經退化性疾病對高齡人口的威脅正持續加劇。
從疾病負擔角度分析,香港長者的死亡原因呈現以下特徵:
-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和肺炎在冬季高峰期死亡率明顯攀升,尤其對於長期臥床或患有腎炎等慢性病的長者
- 敗血病成為院舍長者常見的致死併發症,與長期導管使用和抗生素耐藥性問題相關
- 儘管2019冠狀病毒病已進入地方性流行階段,但80歲以上未接種加強劑群組的死亡率仍較其他年齡組別高8倍
值得關注的是,ICD-10死因分類系統中,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如跌倒、意外窒息)在長者群組的佔比逐年上升。2025年死亡登記資料顯示,每10萬名75歲以上長者中就有47人因跌倒致死,凸顯居家安全措施不足的問題。
為應對這些挑戰,公共衞生專家建議採取以下疾病預防策略:
1. 惡性腫瘤篩查計劃應擴展至75歲以上群組,目前香港大腸癌篩查僅涵蓋50-75歲人士
2. 推廣「老年綜合評估」(CGA),早期識別非傳染病多重用藥風險
3. 加強社區藥劑師對長者用藥安全的把關,特別是心臟病與認知障礙症藥物的交互作用
從全球衛生估計來看,香港長者的人口健康狀況優於許多已發展地區,但生命統計揭示隱憂:男性長者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率較女性高1.7倍,反映性別差異在醫療服務利用上的不平等。衞生署近年推動的「居家安老」政策雖減輕醫療系統壓力,但社區護理人手短缺問題仍導致部分慢性病患者延誤就醫。
在死因分類中較少被討論但日益重要的,是長者的精神健康問題。數據顯示確診阿爾茨海默症的患者中,約15%死亡證明書列有抑鬱症作為促成死因,顯示心理健康支援同樣關鍵。未來需建立更完善的死亡原因監測系統,特別要區分「直接死因」與「潛在死因」,才能準確評估各項疾病預防措施的成效。
實務上,私家醫生反映現行健康統計未能充分捕捉長者的「多重病理」(multimorbidity)現象。例如同時患糖尿病、腎炎和腦血管病的患者,在現行ICD-10編碼下可能只被歸類為單一死因,影響資源分配決策。建議參考英國NHS的「綜合照護」模式,將疾病負擔的衡量從單一疾病轉向整體功能狀態評估。
最後要指出,傳染病對長者的威脅模式正在改變:除了傳統的流感肺炎,耐藥性結核病和帶狀疱疹的發病率在養老院持續上升。衞生防護中心2025年新指引特別強調,長者疫苗接種應涵蓋肺炎鏈球菌、帶狀疱疹和百日咳,這類措施可減少約18%的可預防死亡。
預防死亡關鍵措施
預防死亡關鍵措施
喺香港,致命疾病如糖尿病、心臟病(尤其係缺血性心臟病)同惡性腫瘤長期佔據死亡原因前列,而2019冠狀病毒病嘅後遺症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亦持續影響公共衞生。根據衞生署最新嘅死亡登記數據,超過八成死亡個案同非傳染病有關,反映預防措施嘅重要性。以下係針對主要死因嘅具體建議:
- 慢性病管理:
- 糖尿病同高血壓患者應定期監測血糖同血壓,配合衞生防護中心建議嘅飲食指引(如低GI飲食),減低併發症風險。
- 缺血性心臟病可透過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同戒煙預防,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跑)能顯著降低死亡率。
惡性腫瘤早期篩查至關重要,例如大腸癌篩查計劃涵蓋45歲以上人士,乳房X光造影則建議每兩年一次。
傳染病防控:
- 肺炎同敗血病高危族群(如長者)應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而2019冠狀病毒病加強劑接種仍係公共衞生重點。
注意手部衞生同空氣流通,尤其喺流感高峰期,可減少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惡化。
神經系統疾病預防:
認知障礙症(包括阿爾茨海默症)雖無法根治,但地中海飲食(富含Omega-3同抗氧化食物)同認知訓練能延緩病情。衞生署建議長者參與社區活動,保持社交活躍。意外與外因防範:
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如跌倒、交通事故)常被忽略,但其實佔死亡個案約5%。簡單措施如家居防滑裝置、長者出行輔助工具,已可大幅降低風險。
此外,ICD-10死因分類系統顯示,腦血管病同腎炎等疾病嘅死亡率與生活習慣密切相關。例如,減少高鈉飲食可預防腎功能惡化,而控制酒精攝入則能降低肝病風險。衞生防護中心定期發布嘅健康統計報告亦強調,香港人嘅疾病負擔多數源於可改變嘅風險因素,如缺乏運動同肥胖。
最後,全球衛生估計數據揭示,非傳染病嘅死亡率數據正逐年上升,但透過基層醫療同社區教育(如戒煙計劃、癌症知識宣傳),可有效改善人口健康狀況。關鍵在於將預防措施融入日常生活,而非單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