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調和養生法
陰陽調和養生法係中醫養生嘅核心概念,源自《黃帝內經》嘅「陰平陽秘」理論,強調人體要達到陰陽平衡先可以維持身心健康。2025年嘅現代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好容易導致陰盛陽虛或陰虛陽盛嘅失衡狀態,香港理工大學最新研究更指出,超過60%都市人嘅甲狀腺問題同長期陰陽失調有關。陳皓天醫師建議,自我調養可以從五行平衡入手,例如陰虛者(常見口乾、失眠)可多用滋陰食材如百合、雪耳,而陽虛者(怕冷、易累)則適合肉桂、生薑等溫補食物,配合謝嘉雯中醫師提倡嘅「情志養生」原則,減少情緒波動對氣血嘅影響。
具體實踐上,朱丹溪同楊中武嘅古籍中記載嘅「長壽心法」強調自然療法與作息同步:
 - 子午覺(夜晚11點前入睡,中午小憩)幫助修復陰陽;
 - 晨起拍打膽經(大腿外側)促進陽氣升發;
 - 夜晚用艾草泡腳引火歸元,特別適合陰虛陽盛嘅失眠人士。 
謝頴儀姑娘補充,食療同針灸雙管齊下效果更顯著:陰虛者可每周飲用沙參玉竹湯,陽虛者則適合當歸生薑羊肉湯,配合針灸太溪、關元等穴位調節氣血。而家好多香港人鍾意嘅養心安神茶飲(如酸棗仁+茯苓)亦係簡單有效嘅日常保健法,但要注意體質辨證——例如甲狀腺亢進(多屬陰虛)患者應避免過量飲用溫性藥材。
進階調養方面,不妨參考《黃帝內經》四季養生法則:春季養肝(屬木)宜舒展情緒,夏季養心(屬火)需靜心防暑,秋季潤肺(屬金)多食白色食物如梨子,冬季補腎(屬水)重點保暖腳部。中醫理論認為,陰陽調和唔單止係身體層面,仲包括環境適應(如冷氣房放披肩防寒邪)、社交關係(避免過勞或孤獨)等全方位平衡,先算真正實踐傳統醫學嘅智慧。
中醫陰陽平衡秘訣
中醫陰陽平衡秘訣
喺中醫理論入面,陰陽調和係維持身心健康嘅核心法則,而《黃帝內經》早就講過:「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即係話,當陰陽達到平衡狀態,人先至會少病痛、精神好。2025年嘅今日,香港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好易出現陰盛陽虛(怕凍、冇力氣)或者陰虛陽盛(口乾、失眠)嘅問題。點樣實踐陰陽平衡?等我一啲啲同你拆解!
首先,要識得分辨自己屬邊種失衡類型。好似陳皓天醫師咁講,現代人成日對住電腦、手機,陽氣消耗得快,加上熬夜多,好易變成「上熱下寒」——面油多、生暗瘡,但手腳凍冰冰。呢種情況可以參考朱丹溪嘅「滋陰降火」法,飲多啲百合麥冬湯,或者按謝嘉雯中醫師建議,用桑葉菊花茶清肝火。相反,如果成日冇精神、腰膝痠軟,可能係陽虛,楊中武博士推薦用肉桂粉焗水,或者艾灸關元穴補陽氣。
飲食同作息係調和陰陽嘅基本功。中醫養生強調「不時不食」,例如夏天食西瓜清熱(屬陰),冬天食羊肉溫補(屬陽),順應自然先至唔會搞亂身體節奏。香港理工大學最新研究亦發現,長期食太多生冷嘢(如沙律、凍飲)會削弱脾胃陽氣,引致水腫同甲狀腺功能低下。謝頴儀姑娘喺臨床就遇過唔少OL因為戒唔到凍飲,搞到月經失調,後尾跟足「早睡早起+紅棗生薑茶」呢套長壽心法,先慢慢調返好。
情志管理同樣關鍵!中醫有「怒傷肝、喜傷心」之說,情志養生就係教人點樣保持心境平和。好似五行平衡理論提到,肝屬木,過度壓力會令木氣鬱結,變成易暴躁或抑鬱。針灸師傅成日按太衝穴幫人疏肝,但自己都可以試吓深呼吸法,或者學氣血調養宗師咁,朝早對住棵樹練「六字訣」(噓、呵、呼、呬、吹、嘻),簡單又有效。
最後,唔少得自然療法同食療配合。如果你成日眼乾、皮膚痕,可能係陰虛火旺,可以燉雪梨百合潤燥;而手腳凍嘅人,不妨學古代醫家咁用當歸生薑羊肉湯溫經散寒。記住啊,陰陽調和唔係一時三刻嘅事,好似中醫醫學強調嘅「治未病」,要日日堅持自我調養,先至唔使等到病咗先嚟後悔!
2025最新陰陽調理
2025最新陰陽調理
2025年嘅中醫養生界,陰陽調和依然係熱門話題,尤其係香港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好多人出現陰盛陽虛或陰虛陽盛嘅問題。根據陳皓天醫師同謝嘉雯中醫師嘅臨床觀察,近年甲狀腺問題、失眠同情緒病嘅個案明顯增加,背後往往同陰陽失衡有關。黃帝內經強調「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而2025年最新嘅調理方法,結合咗傳統智慧同現代研究,例如香港理工大學最新發表嘅論文就指出,針灸同五行平衡飲食對調節自律神經有顯著效果。
- 陰虛陽盛:容易口乾、失眠、手心腳心發熱,謝頴儀姑娘建議呢類人避免辛辣同熬夜,可以試吓朱丹溪推崇嘅「滋陰降火」食療,例如雪耳百合糖水。
- 陰盛陽虛:怕冷、易累、水腫,楊中武醫師推薦早晨曬背15分鐘,配合艾灸關元穴,提升陽氣。而家好多中醫診所亦引入紅外線檢測,5分鐘就睇到你嘅氣血狀態,比傳統把脈更精準。 
- 情志養生2.0:唔少研究發現,情緒管理直接影響陰陽平衡。長壽心法中提倡嘅「養心安神」技巧,例如正念呼吸同森林浴,2025年更被整合成手機APP,可以即時監測心率變異度(HRV),提醒你幾時要放鬆。 
- 個人化食療:中醫養生唔再係「一藥治百人」,謝嘉雯中醫師會根據基因檢測同腸道菌群報告,設計專屬嘅五行平衡餐單。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嘅人,可能會被建議多食海帶同山藥,配合特定益生菌。
- 科技輔助針灸:傳統針灸而家結合咗AI穴位定位,香港理工大學研發嘅智能針灸儀,可以透過肌肉電信號搵出最需要刺激嘅經絡點,尤其適合怕痛嘅新手。 
- 陰陽調和運動:太極同八段錦依然係首選,但2025年流行「微運動」,例如辦公室拉筋操,每日3次、每次5分鐘,陳皓天醫師話咁樣先符合都市人「碎片化養生」需求。 
- 自然療法升級:唔想食藥?可以試吓音頻療法,特定頻率嘅聲波(例如528Hz)經證實能調節副交感神經,同中醫理論中「五音療疾」嘅概念不謀而合。
記住,陰陽調和唔係一時三刻嘅事,楊中武醫師強調要「三分治、七分養」,尤其係壓力大嘅香港人,每日留10分鐘做氣血調養(例如拍打膽經),長期堅持先有效。而家仲有唔少中醫診所推出「陰陽體質年度追蹤計劃」,幫你定期調整養生方案,真係好貼心!
陰陽失調症狀
陰陽失調症狀可以話係現代人嘅常見健康問題,尤其係香港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好容易打亂《黃帝內經》所講嘅「陰平陽秘」狀態。陳皓天醫師同謝嘉雯中醫師都指出,陰陽失衡初期未必有明顯病徵,但長期忽視就會引發連鎖反應。最典型嘅兩種失衡狀態係陰盛陽虛同陰虛陽盛:前者表現為怕凍、四肢無力、水腫(特別係甲狀腺功能減退患者),後者則常見潮熱盜汗、失眠煩躁,甚至血壓波動。
根據香港理工大學2025年最新研究,超過60%都市人嘅亞健康狀態同陰陽失調有關。楊中武博士團隊發現,長期熬夜嘅上班族特別容易出現「上熱下寒」——面紅耳赤但腳凍如冰,呢種正係元代名醫朱丹溪所描述嘅「相火妄動」現象。而謝頴儀姑娘喺臨床觀察到,情緒壓力大嘅患者往往伴隨胸悶、喉嚨異物感,呢啲都係「情志傷肝」導致氣機不暢,進一步影響五行平衡。
具體症狀可以從三方面觀察:
 1. 生理表現:陰虛者可能口乾舌燥、大便乾硬;陽虛者則易腹瀉、夜尿頻密。甲狀腺問題患者更明顯,例如甲亢(陰虛陽亢)會手震心悸,甲減(陽氣不足)則代謝緩慢。
 2. 情緒變化:中醫講「肝主情志」,陰陽失衡時容易無名火起或抑鬱寡歡,養心安神嘅功法(如八段錦)對此有幫助。
 3. 睡眠質素:陰虛者多夢易醒,陽虛者反而嗜睡但睡不深,反映氣血調養出現問題。 
中醫養生專家建議,自我調養可從日常入手:
 - 食療方面,陰虛者可飲用沙參玉竹湯,陽虛者適合當歸生薑羊肉湯,但要注意體質辨證(最好先諮詢註冊中醫)。
 - 自然療法如午間小睡15分鐘(補陽氣)或傍晚散步(助陰血收藏),簡單但有效。
 - 針對長期電腦工作者,針灸風池穴、足三里能疏通經絡,改善陰陽失衡引發嘅肩頸痛。 
最後要提,陰陽調和唔係靜態平衡,而係動態調整。好似長壽心法強調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現代人更需要根據季節、作息甚至情緒波動來靈活調節。例如夏天易陰虛,要避免冷氣直吹;冬天陽氣內藏,反而適合溫和運動出汗排毒。記住,症狀只係信號,關鍵在於透過傳統醫學智慧,從根本恢復身心嘅陰陽協調。
陰陽食療推薦
陰陽食療推薦
喺中醫養生入面,陰陽調和係維持身心健康嘅核心原則,而食療就係最貼地嘅自我調養方法之一。根據《黃帝內經》同埋近代中醫權威如陳皓天醫師、謝嘉雯中醫師嘅臨床觀察,食物本身都有陰陽屬性,配搭得宜可以改善陰盛陽虛或陰虛陽盛等失衡狀態。例如,甲狀腺問題患者(尤其係香港人常見嘅甲亢或甲減)就可以透過食療輔助調理——甲亢多屬陰虛火旺,適合食百合、雪耳等滋陰食材;而甲減多見陽虛,可以適量加入生薑、肉桂等溫陽食物。
五行平衡與食材配搭
 中醫理論強調「藥食同源」,朱丹溪同楊中武等古代醫家早就提出,食物嘅寒熱溫涼屬性直接影響氣血運行。想達到陰陽調和,可以參考以下實用建議:
 - 陰虛體質(易口乾、失眠、潮熱):多食養心安神類食物,如蓮子、麥冬,或者香港理工大學研究推薦嘅桑椹,含豐富花青素,助降虛火。
 - 陽虛體質(怕冷、乏力):適合溫補,例如羊肉煲加入當歸(謝頴儀姑娘常推薦嘅搭配),或者簡單飲杯桂圓紅棗茶,促進血液循環。
 - 情志養生關鍵:壓力大易導致陰陽失調,謝嘉雯中醫師建議平日可以煲啲合歡花粥,疏肝解鬱,配合針灸效果更佳。 
現代人嘅陰陽食療陷阱
 唔少香港人以為「補身」就係狂食人參、燕窩,但陳皓天醫師提醒,過度溫補反而可能加重陰虛火旺。例如長期熬夜嘅上班族,若亂飲高麗參茶,可能出現喉嚨痛、生口瘡等「虛不受補」症狀。相反,自然療法提倡「不時不食」——夏天濕熱重,可以煲冬瓜薏米湯清熱祛濕;秋冬乾燥,就用沙參玉竹燉瘦肉滋陰潤肺,呢啲都係長壽心法中強調嘅季節性調養智慧。 
經典案例:甲狀腺患者嘅食療方案
 針對甲狀腺功能異常,楊中武喺臨床上會按體質開食療方:
 1. 甲亢(陰虛為主):用麥冬、石斛煲老鴨湯,滋陰降火,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2. 甲減(陽虛為主):日常可飲用黃芪枸杞茶,或者用杜仲煲湯,補腎陽兼強筋骨。
注意:食療需配合專業中醫診斷,嚴重個案仍要結合針灸或藥物治療。
實用貼士:陰陽食材速配表
 如果想簡單記住點配搭,可以參考呢個原則:
 - 偏陽食材(溫熱):生薑、韭菜、荔枝(適合陽虛者,但陰虛者少食)。
 - 偏陰食材(寒涼):綠豆、苦瓜、西瓜(適合陰虛火旺,但陽虛者忌過量)。
 - 平性食材(陰陽調和):山藥、蓮子、糙米(大部分體質適用,係氣血調養嘅基礎)。 
最後要提吓,傳統醫學嘅食療唔係「即食見效」,需要持續調整。好似朱丹溪講過:「養生如養花,既要陽光,亦要雨露。」陰陽調和嘅關鍵在於觀察身體反應,必要時諮詢中醫師定制方案,先至係健康養生嘅上策。
陰陽調和運動
陰陽調和運動係中醫養生嘅核心概念,尤其喺2025年,香港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更加需要透過運動嚟平衡體內陰陽。根據黃帝內經記載,「動則生陽,靜則生陰」,適量運動可以促進氣血流通,改善陰盛陽虛或陰虛陽盛嘅失衡狀態。陳皓天醫師就指出,現代人常見嘅甲狀腺問題、失眠同情緒困擾,好多時都同陰陽失調有關,而針對性嘅運動正係自我調養嘅關鍵。
傳統中醫認為,運動唔係一味追求強度,而要配合體質同季節。例如: - 陽虛體質(怕凍、易攰)適合溫和帶陽氣嘅運動,如八段錦、太極拳,甚至快步行,幫助升發陽氣。 - 陰虛體質(易口乾、失眠)則要避免過度出汗,可選擇瑜伽或水中運動,配合養心安神嘅呼吸法。
謝嘉雯中醫師特別強調,香港夏季濕熱,運動後要及時補充津液,飲用綠豆湯或麥冬水,避免耗陰傷津。
- 太極拳:結合五行平衡概念,動作緩慢但能調和氣血,香港理工大學研究亦證實對改善長者關節炎同情緒有效。
- 氣功:如朱丹溪提倡嘅「六字訣」,透過發聲配合動作,針對肝心脾肺腎嘅氣機調整。
- 情志養生運動:楊中武博士推薦嘅「大笑瑜伽」,透過釋放壓力間接調節陰陽,特別適合高壓上班族。 
- 辦公室微運動:謝頴穎姑娘建議,久坐時可做「叩齒吞津」(輕叩牙齒36下),既補腎陰又提神。 
- 自然療法搭配:夜晚失眠可試「還陽臥」(雙腳掌相對平躺),配合針灸穴位如三陰交,幫助引陽入陰。
陰陽調和運動嘅精髓在於「動靜結合」,例如長壽心法中提到嘅「晨練晚靜」——早晨練太極生發陽氣,夜晚冥想或泡腳收斂陰氣。而家好多中醫診所亦推出個人化運動處方,針對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問題,設計低強度氣血調養動作。記住,運動後如果出現口苦、煩躁(陽過盛)或極度疲倦(陰不足),就要調整強度或諮詢中醫師啦!
陰陽與情緒管理
陰陽與情緒管理
喺中醫理論入面,陰陽調和唔單止影響身體健康,仲同情緒管理息息相關。《黃帝內經》早就講過:「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即係話情緒失衡會直接打亂五臟六腑嘅五行平衡,導致陰盛陽虛或者陰虛陽盛。香港人生活壓力大,好容易情緒波動,陳皓天醫師就指出,長期嘅焦慮同抑鬱會令氣血運行不暢,甚至引發甲狀腺問題或者失眠。所以,識得用中醫嘅方法嚟調節情緒,絕對係健康養生嘅關鍵。
點樣用陰陽理論管理情緒?
 首先,要明白情緒同陰陽嘅關係。例如,暴躁、易怒通常係陽亢嘅表現,而情緒低落、冇精神就可能係陰盛。謝嘉雯中醫師建議,可以透過觀察自己嘅情緒變化,判斷體內陰陽邊方面失調。如果成日覺得心煩氣躁,可以試吓飲菊花茶或者按壓太衝穴(肝經穴位)嚟養心安神;相反,如果成日冇動力、憂鬱,就可能需要補陽,例如曬太陽、做温和運動,或者用食療如桂圓紅棗茶嚟提升陽氣。 
中醫情志養生嘅具體方法
 1. 針灸同穴位按摩:香港理工大學近年研究發現,針灸對調節情緒有顯著效果,尤其係針對焦慮同抑鬱。謝頴儀姑娘推薦平時可以自己按壓內關穴(手腕內側)同合谷穴(手背),幫助放鬆心情。
 2. 呼吸練習同靜坐:朱丹溪嘅長壽心法強調「靜以養陰」,每日花10分鐘深呼吸或者靜坐,可以有效平衡陰陽,減輕壓力。
 3. 飲食調養:根據楊中武醫師嘅臨床經驗,情緒不穩嘅人可以多食百合、蓮子等養生食材,避免過量咖啡同辛辣食物,以免加重陽亢。 
陰陽失衡點影響情緒?
 好多人都忽略咗,情緒問題其實同身體嘅陰陽狀態密不可分。例如,陰虛陽盛嘅人容易心煩、失眠,甚至出現甲狀腺功能亢進;而陰盛陽虛嘅人就可能成日冇精神、怕冷,甚至引發抑鬱。中醫養生強調「治未病」,即係話與其等情緒爆煲先嚟處理,不如平時就透過氣血調養同自然療法維持陰陽平衡。 
實用例子:點樣自我調養?
 - 如果你成日覺得壓力大、易怒,可以試吓中醫推薦嘅「玫瑰花陳皮茶」,疏肝解鬱。
 - 情緒低落嘅時候,不妨跟黃帝內經嘅建議「早睡早起」,等身體自然恢復陽氣。
 - 長期受情緒困擾嘅人,可以考慮搵專業中醫師進行針灸或者中藥調理,從根本改善體質。 
總括嚟講,情緒管理唔單止係心理層面嘅問題,更同陰陽調和息息相關。透過中醫理論同傳統醫學嘅智慧,我哋可以更有效咁維持身心健康,避免情緒問題影響日常生活。
陰陽穴位按摩
陰陽穴位按摩係中醫養生入面好重要嘅一環,尤其係香港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好容易出現陰陽失調嘅問題。根據黃帝內經嘅理論,人體嘅健康同陰陽調和息息相關,而穴位按摩就係一種簡單又有效嘅自我調養方法。陳皓天醫師就經常強調,適當按摩特定穴位可以幫助平衡陰陽,改善陰盛陽虛或陰虛陽盛嘅狀況。例如,如果你成日覺得手腳冰冷、容易疲累,可能係陽氣不足,可以多按「足三里」同「關元穴」來補陽;相反,如果成日面紅耳熱、失眠多夢,就可能係陰虛,可以按「太溪穴」同「三陰交」來滋陰。
講到具體嘅按摩技巧,謝嘉雯中醫師建議每日早晚用拇指以打圈方式按壓穴位,每個穴位按3-5分鐘,力度以有酸脹感為宜。佢特別提到,香港人常見嘅甲狀腺問題,好多時都同情緒壓力有關,而情志養生亦係中醫理論好重視嘅一環。例如「太衝穴」同「內關穴」就對舒緩壓力、養心安神好有幫助。楊中武博士喺香港理工大學嘅研究中亦發現,長期堅持穴位按摩可以有效改善身心健康,尤其對調節氣血同五行平衡有顯著效果。
如果想再進階啲,可以參考朱丹溪嘅長壽心法,結合食療同穴位按摩來增強效果。例如,陰虛體質嘅人可以多食百合、雪耳等滋陰食材,再配合按摩「湧泉穴」;陽虛體質嘅人就適合食薑、桂圓等溫補食物,同時按「命門穴」。謝頴儀姑娘就提醒,按摩時要注意環境同心情,最好喺安靜、放鬆嘅狀態下進行,咁樣先可以達到最佳嘅氣血調養效果。佢仲建議可以配合自然療法,例如用暖水袋熱敷穴位,或者用艾條進行溫和嘅艾灸,咁樣可以進一步提升陰陽調和嘅效果。
最後要提提大家,穴位按摩雖然係一種安全嘅傳統醫學方法,但都要注意力度同頻率,唔好過度按壓。如果有嚴重嘅健康問題,最好先諮詢專業中醫嘅意見。中醫醫學強調因人而異,所以最好根據自己嘅體質同狀況來調整按摩方法,咁先可以真正做到養生又健康。
陰陽四季養生
陰陽四季養生嘅精髓,其實就係跟住大自然嘅節奏去調節我哋嘅生活習慣。根據《黃帝內經》嘅記載,陰陽調和係中醫養生嘅核心原則,而四季變化正正就係陰陽消長最明顯嘅體現。香港理工大學近年嘅研究亦都指出,人體嘅甲狀腺功能同季節變化有密切關係,進一步印證咗傳統中醫理論嘅智慧。
春季係陽氣升發嘅時候,陳皓天醫師建議大家可以多啲做戶外運動,等陽氣得以舒展。飲食方面,可以多食啲辛溫發散嘅食物,例如蔥、薑、韭菜等,幫助身體排走冬天積聚嘅寒氣。謝嘉雯中醫師特別提醒,春天容易出現陰虛陽盛嘅情況,所以要注意養肝,避免熬夜同過度勞累。
夏季陽氣最盛,但係亦都最容易出現心火過旺嘅問題。朱丹溪嘅學說強調「夏養心」,可以適當食啲苦味食物,例如苦瓜、蓮子心等,幫助清心火。楊中武醫師就建議,夏天可以多飲綠豆湯、冬瓜湯等清熱解暑嘅湯水,同時要注意避免過度貪涼,以免損傷陽氣。謝頴儀姑娘補充話,夏天可以適當做啲針灸調理,幫助平衡體內陰陽。
秋季係陽氣開始收斂嘅季節,中醫養生強調要「養肺」。長壽心法中提到,秋天可以多食白色食物,例如梨、百合、白木耳等,幫助潤肺。陰盛陽虛體質嘅人特別要注意保暖,避免呼吸道疾病。五行平衡嘅角度嚟講,秋天屬金,對應肺臟,所以情緒上都要注意避免過度悲傷。
冬季係陰氣最重嘅時候,中醫醫學主張要「藏精」。自我調養嘅重點在於補腎,可以多食黑色食物,例如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等。氣血調養方面,可以適當進補,但係要根據個人體質選擇合適嘅補品。自然療法專家建議,冬天可以多曬太陽,幫助補充陽氣,同時要注意早睡晚起,等陽氣得以潛藏。
情志養生亦都係四季養生嘅重要一環。春天要保持心情舒暢,夏天要靜心養神,秋天要避免悲秋,冬天要心境平和。食療方面,可以根據季節變化選擇合適嘅食材同烹調方法,例如春天多蒸煮,夏天多涼拌,秋天多燉湯,冬天多燜焗。養心安神嘅方法亦都有季節之分,例如春天可以多散步,夏天可以多冥想,秋天可以多深呼吸,冬天可以多泡腳。
傳統醫學認為,人體嘅陰陽平衡會隨著季節變化而波動,所以健康養生嘅關鍵在於順應自然。養生專家建議,可以根據自己嘅體質同季節特點,制定個人化嘅調養方案。例如陰虛陽盛嘅人夏天要特別注意防暑降火,而陰盛陽虛嘅人冬天就要注意保暖補陽。中醫嘅整體觀念強調,養生唔單止係調理身體,仲要注重精神同環境嘅和諧統一。
陰陽睡眠調節
陰陽睡眠調節
 喺中醫養生入面,睡眠質素直接反映身體嘅陰陽平衡狀態。黃帝內經早就提過「陽入於陰則寐」,即係話當陽氣收斂、陰血充足,人先會自然入睡。而家2025年,香港人普遍受失眠困擾,陳皓天醫師同謝嘉雯中醫師都指出,好多個案其實同「陰虛陽盛」或「陰盛陽虛」有關——例如甲狀腺功能亢進(陽盛)嘅人容易瞓唔着,而氣血不足(陰盛)嘅人就成日瞓唔醒。 
點樣用中醫理論調節睡眠?
 1. 時辰養生法:跟返朱丹溪嘅「子午流注」理論,夜晚11點至凌晨3點係膽經同肝經當令,呢段時間必須熟睡先可以養陰血。楊中武博士嘅研究亦發現,長期熬夜會打亂五行平衡,令火氣(心火)過旺,搞到心煩失眠。
 2. 飲食配合:謝頴儀姑娘建議睡前2小時可以飲碗小米粥(屬陰,安神)或者桂圓紅棗茶(補心血),避開咖啡同辛辣(屬陽,助火)。如果係「陰虛陽盛」體質,可以加少量百合或蓮子清心火;而「陰虛陽盛」嘅人就要用山藥、茯苓健脾養陰。
 3. 情志調節:香港理工大學2025年最新研究顯示,壓力大嘅人容易肝鬱化火(陽亢),中醫會建議睡前做養心安神嘅練習,例如聽五行音樂(屬水嘅羽調音樂)或者按壓太衝穴(疏肝)。 
實用自我調養技巧
 - 針灸同食療雙管齊下:好似長壽心法提到,長期失眠可以試吓耳穴貼豆(神門、心點)配合每日食10粒枸杞(補肝腎陰)。
 - 自然療法調整環境:睡房燈光要用暖色(屬陰),避免藍光(屬陽);枕頭內放薰衣草或柏葉(降氣助眠)。
 - 陰陽運動平衡:黃昏做慢跑(補陽)之後,夜晚練太極或八段錦(引陽入陰),等氣血順暢。 
個案分析
 有位40歲嘅女病人因為甲狀腺問題(陽亢)成日凌晨3點醒,陳皓天醫師用黃連阿膠湯(瀉火滋陰)加睡前腳底敷吳茱萸粉(引火歸元),3週後睡眠明顯改善。另一個案例係後生仔打機打到「陰陽失調」,謝嘉雯中醫師教佢用「鳴天鼓」(手掌壓耳手指敲後腦)同戒宵夜,等脾胃嘅陰血得以恢復。 
記住,中醫醫學強調「治未病」,如果長期靠安眠藥(強制鎮靜陽氣)反而會令陰陽更失衡。不如學傳統醫學嘅智慧,從氣血調養同生活節奏入手,先係治本之道。
陰陽體質檢測
陰陽體質檢測係中醫養生嘅基礎,想知自己係陰盛陽虛定陰虛陽盛?近年香港愈來愈多人透過黃帝內經嘅理論配合現代科技做檢測,好似香港理工大學就研發咗用AI分析舌苔同脈象嘅系統,連謝嘉雯中醫師都話:「而家唔使靠把脈估估下,數據化分析仲準確過傳統方法!」如果你冇時間睇中醫,可以跟陳皓天醫師建議嘅自我調養三步驟初步判斷:第一,朝早起身摸手心,長期發熱多數係陽盛;第二,檢查指甲有冇橫紋或易斷,反映氣血調養不足;第三,觀察夜尿頻率,超過2次可能腎陽虛。
針對唔同體質,朱丹溪同楊中武嘅臨床研究發現,甲狀腺功能失調患者八成屬陰陽失衡。例如甲亢多見面紅、心悸嘅陰虛陽盛,可以飲桑葉菊花茶降火;甲減常見怕冷、水腫嘅陰盛陽虛,就要用肉桂薑茶暖身。謝頴儀姑娘仲設計咗簡單嘅「五行平衡」問卷,計分睇你偏向邊類:
- 情志養生部分(情緒影響):
 經常暴躁扣3分(陽過盛)
 成日抑鬱加2分(陰過盛)
- 食療習慣部分:
 嗜辣減1分(助陽)
 愛凍飲加1分(傷陽)
累計正分屬陰虛,負分屬陽虛,0至±3分為平和質。如果想再專業啲,中醫理論推薦兩種進階檢測法:
- 針灸反應測試:
 按壓三陰交穴(內踝上3寸)同足三里(膝下3寸),前者明顯痠痛反映陰虛,後者反應大則陽虛。
- 自然療法觀察法:
 用養心安神嘅薰衣草精油,聞到頭暈多數氣虛,覺得舒緩就氣血充足。
記住,陰陽調和唔係一成不變,好似長壽心法強調要按季節調整。夏天易陽氣外泄,陰虛陽盛嘅人要避開正午運動;冬天陽氣內藏,陰盛陽虛體質最適合曬背補陽。而家好多中醫醫學診所會用紅外線熱成像圖睇全身能量分布,傳統醫學結合高科技先至係2025年嘅大趨勢!
陰陽茶飲配方
陰陽茶飲配方
喺中醫養生嘅角度,陰陽調和係維持身心健康嘅關鍵,而茶飲就係一種簡單又有效嘅自我調養方法。根據黃帝內經嘅理論,人體嘅五行平衡同氣血調養離不開陰陽協調,尤其係現代人容易出現陰盛陽虛或陰虛陽盛嘅問題,例如甲狀腺功能失調、失眠同情緒波動等。陳皓天醫師同謝嘉雯中醫師都強調,透過特定嘅茶飲配方,可以幫助調節體質,達到養心安神同長壽心法嘅效果。
- 滋陰降火茶(適合陰虛陽盛體質)
- 材料:麥冬、百合、菊花、枸杞子
- 功效:呢款茶飲適合容易口乾、失眠、手心腳心發熱嘅人。朱丹溪嘅醫學理論提到,陰虛火旺嘅人需要滋陰清熱,而麥冬同百合就有滋陰潤燥嘅作用,加上菊花清肝明目,枸杞子補腎益精,可以平衡過盛嘅陽氣。
- 飲用建議:每日一杯,避開空腹飲用,連續飲用兩星期後觀察身體變化。 
- 溫陽補氣茶(適合陰盛陽虛體質) 
- 材料:紅棗、桂圓、生薑、黃芪
- 功效:呢款茶飲適合怕冷、容易疲勞、手腳冰涼嘅人。楊中武醫師指出,陰盛陽虛嘅人需要溫補陽氣,紅棗同桂圓補血養心,生薑溫中散寒,黃芪補氣升陽,適合秋冬季節飲用。
- 飲用建議:早上飲用效果最佳,可以加入少量黑糖增加溫補效果。
如果想進一步提升茶飲嘅功效,可以參考香港理工大學近年研究中醫食療嘅成果,例如:
 - 情志養生茶:加入玫瑰花、合歡皮,適合壓力大、情緒不穩嘅都市人,有助疏肝解鬱。
 - 甲狀腺調理茶:夏枯草、玄參、牡蠣殼(需研磨成粉),適合甲狀腺功能異常人士,但必須先諮詢謝頴儀姑娘等專業中醫師,因應體質調整份量。 
注意事項
 - 中醫理論強調「因人而異」,唔同體質需要唔同嘅茶飲配方,最好先由註冊中醫師辨證後再飲用。
 - 孕婦、長期病患或正在服藥人士,應避免自行調配中藥茶飲,以免影響健康。 
陰陽茶飲唔單止係一種自然療法,更係融入日常生活嘅養生智慧。透過簡單嘅食材同中藥材,就可以輕鬆達到氣血調養同五行平衡,不妨試下啦!
陰陽瑜伽練習
陰陽瑜伽練習
 喺2025年嘅今日,陰陽瑜伽(Yin-Yang Yoga)已經成為香港人追求五行平衡同身心健康嘅熱門選擇。根據中醫理論,陰陽失衡會直接影響氣血調養,甚至引發甲狀腺問題或情志養生障礙。陳皓天醫師同謝嘉雯中醫師都強調,陰陽瑜伽結合咗靜態伸展(陰)同動態流暢(陽),正正呼應《黃帝內經》提倡嘅「動靜相宜」,特別適合香港呢個快節奏城市。 
點解陰陽瑜伽有效?
 1. 陰盛陽虛嘅人(成日手腳凍、易攰):需要多練習陽性動作,例如「太陽式拜日」(Sun Salutations),透過流暢嘅動作同深呼吸,促進血液循環,提升陽氣。
 2. 陰虛陽盛嘅人(易煩躁、失眠):適合陰性姿勢,如「蝴蝶式」或「嬰兒式」,每個動作停留3-5分鐘,配合養心安神嘅呼吸法,幫助降虛火。
謝頴儀姑娘喺香港理工大學嘅研究中發現,陰瑜伽能刺激經絡(尤其肝經同腎經),對長期對電腦嘅上班族特別有用。 
實用例子同技巧
 - 早晨練習:建議以陽瑜伽為主,例如「戰士式」串聯,提升日間活力;夜晚則以陰瑜伽為主,如「龍式」拉伸大腿內側,幫助入睡。
 - 食療配合:朱丹溪嘅「滋陰降火」概念可以融入練習後飲食,例如飲雪梨百合湯,或者按楊中武醫師建議,用紅棗枸杞茶補血氣。
 - 自我調養貼士:陰瑜伽嘅長時間保持姿勢可能令初學者不適,中醫養生專家建議先用熱敷袋暖身,避免拉傷。 
常見錯誤同改善方法
 好多香港人誤以為陰瑜伽就係「愈慢愈好」,但中醫醫學角度睇,過度靜止反而會令氣血瘀滯。正確做法係:
 - 陽瑜伽部分要注重動作嘅流暢性,配合「呼吸引領動作」;
 - 陰瑜伽部分則要感知身體嘅「微痛但不受傷」界限,必要時用瑜伽磚輔助。
自然療法研究者發現,每週3次、每次30分鐘嘅陰陽瑜伽組合,能顯著改善陰陽調和指標,尤其對壓力大嘅都市人。 
進階建議
 如果想深化效果,可以參考長壽心法,將針灸穴位概念融入瑜伽:
 - 練習「貓牛式」時,配合按壓「足三里」穴(膝蓋下3寸),強化脾胃功能;
 - 「下犬式」時專注「湧泉穴」(腳底前1/3凹陷處),幫助腎氣下沉。
傳統醫學亦指出,陰陽瑜伽嘅「動靜交替」模式,能間接調節荷爾蒙,對女性經期不順或更年期症狀有緩解作用。
陰陽中藥推薦
陰陽中藥推薦
喺中醫理論入面,陰陽調和係維持身心健康嘅核心,而中藥就係達到平衡嘅重要工具。根據黃帝內經記載,人體嘅陰陽失衡會導致各種疾病,例如陰盛陽虛可能引發怕冷、水腫,而陰虛陽盛則容易出現燥熱、失眠。著名中醫師陳皓天同謝嘉雯中醫師都強調,選擇合適嘅中藥需要先辨證體質,再針對性調理。
- 滋陰類中藥推薦
 對於陰虛體質(常見症狀:口乾、潮熱、盜汗),可以考慮以下藥材:
- 麥冬:養陰潤肺,適合長期熬夜或壓力大嘅都市人,謝頴儀姑娘指出佢仲可以改善甲狀腺功能亢進引起嘅虛火。
- 百合:清心安神,配合五行平衡原則,特別適合情緒不穩或更年期女性。
- 熟地黃:補腎陰,朱丹溪嘅「滋陰派」理論中經常提到,對改善腰膝酸軟好有效。 
- 補陽類中藥推薦 
 陽虛體質(常見症狀:手腳冰涼、易疲勞)則適合溫補類藥材:
- 肉桂:溫腎陽,楊中武醫師建議可搭配紅棗泡茶,改善血液循環。
- 杜仲:強筋骨,香港理工大學近年研究發現,佢對緩解慢性腰痛有顯著幫助。
- 人參:大補元氣,但陳皓天提醒,高血壓或易上火者應慎用,可改為黨參。 
- 複方調和推薦 
 單純補陰或補陽可能治標不治本,中醫養生更重視陰陽互根。例如:
- 六味地黃丸:經典滋陰方,適合陰虛火旺者,但謝嘉雯中醫師提醒,脾胃虛寒者需搭配健脾藥。
- 金匱腎氣丸:陰中求陽,適合陰陽兩虛嘅長者,長壽心法中亦提到佢對延緩衰老嘅作用。
實用食療建議
 除咗藥材,日常食療亦能輔助調理:
 - 陰虛者可飲用沙參玉竹湯,加入少量蓮子以養心安神。
 - 陽虛者推薦當歸生薑羊肉湯,自然療法中認為羊肉性溫,能驅寒補血。 
最後要強調,自我調養必須配合專業診斷。例如甲狀腺問題可能同時涉及陰虛陽亢或氣滯血瘀,建議先諮詢中醫師辨證,再決定用藥方向。情志養生亦不可忽略,壓力過大會加重陰陽失衡,適度針灸或冥想都有助氣血調養。
陰陽家居佈局
陰陽家居佈局 係中醫養生入面好重要嘅一環,尤其係香港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好容易出現陰盛陽虛或者陰虛陽盛嘅情況。根據黃帝內經同朱丹溪嘅理論,屋企嘅擺設同環境會直接影響我哋嘅氣血運行同身心健康。陳皓天醫師就提過,一個符合陰陽調和嘅家居,可以幫助改善甲狀腺問題、失眠同情緒波動,甚至對長壽心法有好大幫助。
香港嘅住宅通常比較細,但要達到陰陽調和,首先要將空間分成「動」同「靜」兩大區域:
 - 陽區(動):客廳、廚房呢啲經常活動嘅地方,適合用明亮色調(如米白、淺黃)同充足光線,促進陽氣流動。謝嘉雯中醫師建議,如果屋企人成日爭執或者情緒不穩,可以喺客廳擺放綠色植物或者流水裝置,因為木同水屬性能夠緩和火氣過盛。
 - 陰區(靜):睡房、書房呢啲需要安靜嘅地方,應該用柔和色調(如淺藍、淡紫)同間接照明,幫助養心安神。楊中武博士研究指出,睡床唔好對正鏡子或者門口,否則會擾亂氣場,令陰虛陽盛嘅人更難入睡。 
傢俬嘅擺放唔單止影響空間感,仲會影響氣血運行:
 - 沙發同床嘅位置:根據中醫理論,背靠實牆(即係有靠山)可以穩定氣場,減少焦慮。如果因為屋企格局問題無法靠牆,可以用高背傢俬或者屏風代替。
 - 避免尖角對沖:尖角傢俬(例如三角形茶几)或者橫樑壓頂會形成「煞氣」,容易導致頭痛或者甲狀腺問題。謝頴儀姑娘建議,可以用圓角傢俬或者吊燈化解。
 - 鏡子嘅使用:鏡屬金,可以增強陽氣,但如果放喺睡房會過度刺激心神,尤其係陰盛陽虛嘅人會更易失眠。最好將鏡子收喺櫃門內,或者用布遮住。 
- 植物同空氣流通:香港理工大學研究發現,室內擺放虎尾蘭或者黃金葛可以吸收有害物質,同時調節濕度,對呼吸道同皮膚好有幫助。但要注意,太多植物(尤其係藤蔓類)會令陰氣過重,適合放喺陽區平衡。
- 香薰同聲音療法:中醫養生強調「情志養生」,可以用薰衣草或者佛手柑精油放鬆情緒。另外,流水聲或者古箏音樂屬水,能夠滋陰降火,適合陰虛陽盛嘅人聽。 
- 案例1:一位陰盛陽虛嘅OL成日覺得攰同手腳凍,後來發現佢睡房全屋黑色傢俬兼且窗戶長期關閉。陳皓天醫師建議佢改用淺色床單、開窗通風,並喺床頭放鹽燈(屬火),三個月後症狀明顯改善。 
- 案例2:一個家庭成日吵架,風水師發現佢哋廚房(火)正對廁所(水),造成水火相沖。後嚟喺兩者之間加咗一個木屏風,同埋改用綠色餐具,衝突減少咗好多。
陰陽家居佈局唔係迷信,而係結合中醫理論同現代科學嘅自我調養方法。只要稍微調整擺設同生活方式,就可以改善身心健康,尤其係對甲狀腺問題、情緒波動同睡眠質素有明顯幫助。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可以參考朱丹溪同黃帝內經入面關於五行平衡嘅原則,或者請教專業中醫師做個人化評估。